“估值下降”, 不应是A股遮羞布
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最近越来越多的声音为A股常年跌跌不休寻找托词,包括证券时报这种官媒在内,各路人马为大A2023年熊冠全球而编织各种合理性,更有人偷换概念,高呼大A无论是指数还是投资回报2023年实际上全面跑赢美股。这些人的理由五花八门,但“估值下降”拖累了A股指数,是他们共同的也是最为核心的论据之一。
2023全年来看,沪指跌3.7%,深成指跌13.54%,创业板跌19.41%。要说市场或行业因素作用下的正常的估值下降拖累了指数,那得会是多大面积、多大规模的估值下降才能做到!只谈估值下降的表象,而不关注估值下降的结构性,不深究估值下降的背后成因,那就是跟所有投资者耍流氓。
我们仅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项,来扒一扒估值下降的借口有多么靠不住。2023年12月初,广东证监局认定*ST太安在2018年至2021年合计虚增利润4.29亿元,给到的处罚是警告并处以420万元罚款。再看冠农股份,2021年年报、2022年半年报连续财务造假,虚增营收超过20亿,被处以三项罚款合计550万元。20亿元造假之于550万罚款,冠农股份会不会因后悔造假胆子不够大而哭死在厕所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东方园林、康得新、三安光电、康美药业等。
不否认股指表现如此拉跨有估值下降的因素在,但除此以外呢,各种匪夷所思的IPO奇观,各种蛇鼠一窝的贪腐奇观,各种漏洞百出的制度性利益输送奇观,等等,这些奇观叠加、发酵后对股指产生的负面甚至破坏力量,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不是应该更加受到重视吗?真正地呵护中国股市,不能允许刻意放大股市次要矛盾,用以掩盖主要矛盾,不能拿“估值下降”来遮羞,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揭出病苦”,才能“引起疗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