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会不会成为“二次高考”?
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24日发布文章《为何考研不能成为“二次高考”》。其中称,“考研的高考化趋势”引起关注。之所以有网友将考研形容为“二次高考”,是因为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考研如今已经越来越成为很多人大学生涯的“标配”,正如高考是高中生涯的“标配”一样。
考研变成“二次高考”折射出的,不仅是“上岸”难度越来越大、招聘门槛水涨船高,更是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学历焦虑”与“就业焦虑”。
文章指出,考研被称为“二次高考”说明有些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例如,“高考化”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许多人参加考研并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只是单纯为了提升学历;“万能论”传递了片面的就业导向,在传统的就业观中,学历被认为是获取更好工作的加分项,而当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开始“抢饭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还带来一定的“学历焦虑”;“高压态”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文章称,考研趋热,涉及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就业问题。促进就业不仅仅是家庭、学校、毕业生的事情,而是全社会都需要参与的一项民生大课题。政府的任务是把就业的“蛋糕”做大做好,当就业岗位与就业选择丰富且多样,当福利待遇与各类保障得到完善和提升,毕业生们的选择自然可以更加多元;用人单位不妨把标准放宽一些,打破“唯名校论”“唯学历论”的求职门槛,将素质与品德前置,加大对能力与岗位间适配度的衡量,为所有求职者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一些学校和媒体经常宣传“全宿舍保研”“学霸情侣”等新闻,无形中传递出“考研保研比工作更有前途”的价值观念,其实本科毕业找到一份工作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对于毕业生而言,与其陷入就业选择的焦虑,不如练好“内功”,破除“本领恐慌”。就业市场再怎么竞争激烈,都会给合适的人留有一席之地。
同时,政府和学校应该多多努力改善教育质量和考试制度,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教育的实际效益。
有网友指出,读研刷个学历就能找到更好工作的最大前提,其实是建立在大部分人都不想考研读研的基础之上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也想通过这个路径来获得更好的工作时,这条路径就慢慢开始失效了。有网友认为,几个高考大省竞争激烈,不少考生只能考上省内双非,这些学校科研、教学优势不明显,学生应试能力强、综合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变身考研梦工厂,其实是学校、学生共同的选择。有网友称,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也是考研原因的一种,在家里巨大投入培养出大学生的情况下,大学生本人及家庭对职业规划和收入水平上存在一定不正确的预估。未达到理想状态下,会觉得考研可能是一条出路。
观网小伙伴,对此你怎么看?考研为什么会被称为“二次高考”?考研若真正成为“二次高考”,会产生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