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其实对长剧的创作冲击才是最大的,现在很多影视主创都开始受到影响
微博@秦祎墨:
短视频其实对长剧的创作冲击才是最大的,很多人(包括且不限于导演,编剧,演员)在内,已经被短视频带来的世界观感,而完全丧失了对于“情感表达”的理解。
画面叙事的表达,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不管是长剧还是短视频,其实核心方式是一样的——情感输出,氛围渲染,引发观众共鸣。
不管你刷短视频还是长剧,能引起你的大脑有充分反应的那部分,一定是情感。基于这个点,短视频和长剧的手段,完全不同。
短视频引发情感共鸣的东西,不一定是内容,相反是音乐,剪辑。音乐是天生带情绪的,一个好的曲子要让观众能听得进去愿意听,本身就有情绪。剪辑则是另一种情绪手段。
很多人看短视频应该会注意到,在短视频里,慢镜头无处不在,相反快节奏的时间表达,则非常少出现。
这是因为短视频里很难有内容结构能让快节奏的时间叙事打动观众,反而是大量的动作慢镜头,把慢镜头放大到一个很明显的地步。
强行让你感受到——这个表情或者动作在我心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实不是“这个表情或者动作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是“这个动作非常的慢,让你和时间流速有了巨大差异,从而感觉突出”。
不信很多短视频如果恢复正常速度,与其他画面并无太大差异,这也是为什么网红最喜欢用慢镜头来耍酷。
这是剪辑的优势,并不是人的优势。更算不上是人的表演能力。
可是这种短视频的逻辑蔓延到长剧,是一种灾难。
很多人大概能发现了,长剧对于情感的铺垫已经有了一些失控的表现。以前的导演会费尽心机的用各种镜头,来制造情感氛围。
现在的导演已经不会了,甚至忘了怎么做。
长剧的情感,是需要层层累计的,导演需要在各种地方给足够的特写暗示,这些暗示不一定在当时就发生作用,但是到了最后才能引爆效果。
而景别恶运用,更是叙事手段的表现。以前的一段故事表达,你会看到导演在切各种景别。
在关键台词部分,给演员脸部特写,不同角度,有些是正面拍摄,对手视角,有些事侧拍,角度唯美。
在非关键台词的部分,会给中景甚至全景,加入背景的描写。有些戏可能是在嘈杂的环境里,通过全景的嘈杂和特写画面形成的反差,引起观众的注意。有些可能就是在安静的画面里,全景只有两个人,但是特写画面主角情绪激动,也是一种反差。
再加上娴熟的运镜,画面时刻保持在运动,观众很容易被带入到剧中的氛围里。
现在,这种方式很多导演已经不会了,大量的中景+固定机位的特写滥用,就是常态。
导演已经不去思考这一段戏的重点在哪,机器往那里一架,开机,演员过一遍,特写再来一遍。镜头变化极少,那么要抒情怎么办?
放音乐……
现在有些电视剧,一集放三遍曲子都是正常,放五遍都能干得出来。一首曲子起码两三分钟,观众看电视剧不知道是看电视剧,还是看mv。
画面没有思考,运镜没有表达,情绪上不来怎么办——放音乐。
可是你放音乐的手段,如何能打得过短视频?短视频一只就只有几分钟,放音乐+慢镜头特写,观众三两下就看完了get到了过去了。
长剧,本身优势就在于更丰富深邃的情感表达,放弃了自身的优势,用短视频的特点来做长剧的情感表达。
无异于是挂羊头卖狗肉。
长剧不是不能做精品,但是用短视频思维做长剧,一定会一败涂地。更不要觉得截了长剧几个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高就叫做剧了。
你到底是长剧平台投资的,还是短视频平台投资的?
长短视频因该是互补各取所需的,短视频带来的片段高潮刺激,和长视频更丰富的情感氛围,应该是互补的。
而不是长短视频,都按照短视频的思路来做,如果都这么干,长剧迟早废掉。
演员也不要觉得截图了某个片段短视频上播放量高就是好,演员立身之本是角色,不是片段,更不是一扫而过观众只记得慢镜头的片段。
角色是有内容的,而不是只有一扫而过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