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上代表性卡车
卡车是陆地中短途运输最重要的工具。
卡车的大规模使用是人类社会继铁路之后提升陆地运输能力的重要工具。
解放前,中国完全不会制造卡车。
新中国的第一辆卡车是解放牌中型卡车,是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图纸资料也是苏联提供的。
此后中国的卡车工业开始了漫长的发展和追赶之路!
通过自力更生和引进技术,中国卡车工业的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步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当今中国能够设计制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卡。
我们选择新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卡车,来看看中国卡车工业的发展之路。
解放牌CA10卡车
解放CA10型中型卡车是新中国的第一辆汽车。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CA10型卡车下线。
解放CA10型卡车,是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卡车为蓝本制造的。
解放CA10型卡车采用后桥驱动,空车重3.9吨,装有直列水冷六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功率为66千瓦,最大速度为65千米/小时,载货量为4吨,每百公里油耗29升。
一汽在CA10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以后又生产改进的CA15型,包括CA15K,CA15J等,外形与CA10相似,载货量为5吨,发动机功率85千瓦,最高车速80千米/小时。
1986年9月29日,生产了30年的“老解放”宣告停产。
从CA10系列到CA15系列,“老解放”总计生产了128万辆,生产能力由原设计的年产3万辆提高到1985年的8.5万辆,产品由单一品种发展到3个系列、4个基本车型、30多个品种,产品技术改进1000多项。
一汽根据军队的需求设计制造了解放CA30型6X6越野载货汽车
解放CA30型越野汽车的诞生,彻底扭转了我国军用汽车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
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一汽共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三轴越野车8.44万辆,从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一汽军用越野车驰骋在祖国广袤的边境线上,壮我军魂、扬我国威。
解放牌CA141卡车
解放CA141型5吨卡车是一汽在改革开放后研制的CA10系列换代卡车,从1980年底到1983年9月开发完成。
1986年7月15日,解放CA141投入试生产,同年9月29日,老解放停产。
CA141型5吨载货车的顺利换型,标志着中国一汽第二次创业的成功,一汽自主开发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将中国汽车工业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以一汽为例,中国卡车工业的技术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第一代解放CA10型卡车生产了30年,一汽也得到了一顶“三十年一贯制”的帽子。
当然在这三十年间并不是中国汽车工业和一汽在技术上没有任何发展,而是中国汽车工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了二汽的建设中,一汽包建了二汽,二汽生产的车型也是一汽设计开发的。
技术的发展需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汽车工业没有任何基础,苏联的援助帮助中国的汽车工业从一片废墟发展起来。
在苏联援助撤离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我们也成功闯出了一条路。
建设二汽是对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中国能否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一家汽车制造企业?
答案是肯定的,二汽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二汽不是一汽的简单复制,第二汽车制造厂的车型、生产设备、生产流程都要由于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才有能力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引进技术加快发展,中国的卡车市场基本牢牢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与乘用车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东风EQ140中型卡车
1967年4月,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北十堰动工兴建。
二汽的建成开创了我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先河,使我国整个汽车工业和相关工业的水平得以提高,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2年9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
二汽的第一个产品是载荷2.5吨级军用越野车,俗称“25Y”,正式型号EQ240。
1975年 EQ240(载荷2.5吨级)型6轮驱动越野卡车正式定型投产“25Y”的下线意味着解放军的轮式装备有了更多一种选择。
改革开放后由于军费减少,二汽的军用车辆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出现较大亏损,决定二汽发展命运的核心产品是民用车辆的开发和生产。
二汽规划的民用汽车产品是EQ140,已经由一汽完成了前期的开发,但尚待完善。
"二汽"第二任厂长黄正夏接过帅印后与全部工程师一共整理64项急待解决的难关,以孟少农(时任二汽总工程师)为核心组织技术攻关,解决攻克各种技术问题。
1978年,5吨载货车EQ140正式下线。
第一批EQ140车型搭载了一台EQ6100系列发动机,功率135马力,变速器为5档设置有同步器,操作方便。
1978年12月,EQ140(5吨车)和EQ240(2.5吨越野车)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EQ240的通过性和勤务性,均超过服役近20年的CA-30A系列车型,其优越的性能给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战士誉为"功臣车"、"英雄车"。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重型卡车
改革开放前中国能够制造载货8吨以上重型卡车的企业只有三家,分别是济南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
济南汽车厂生产民用运输车辆,汽车产能是每年5000辆;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生产军用重型运输车,产能分别是1000辆和500辆。
三家企业生产的车型分别是JN150、红岩CQ262和延安SX250。
济南汽车制造厂是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
1960年生产制造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
黄河JN150采用了上海柴油机厂基于船用发动机改造的6135Q水冷柴油发动机,排量12升,最大马力160马力。
1963年10月17日,JN150型汽车通过一机部鉴定。
黄河牌汽车投产后,依靠自身的力量边生产边改造,汽车产量逐年提高。
1964年产量只有148辆,1965年上升为335辆,1966年达到650辆。
由于国内重型汽车供不应求,济汽急需扩大能力増加产量。1969年国家计委批准“黄河5300”项目:通过扩建达到黄河牌N150系列汽车年产5000辆,JN252型军用越野汽车年产300辆的规模。
1980年,济汽生产汽车5039辆,累计生产33215辆,占国产重型汽车的72%,是国内最重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
1964年,我国开始建设以四川汽车制造厂为核心的重型军用越野车生产基地建设,包括配套项目重庆新建机械厂、綦江齿轮厂、重庆汽车配件厂、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和重庆油泵油嘴厂的改造和建设。
四川汽车制造厂的技术来源是从法国贝利埃公司引进的四个重卡车型及其相关的三个发动机产品和制造技术。
但是川汽的建设和生产并不顺利,至1975年底累计生产CQ261型汽车322辆。
1975年以后,CQ261汽车产量逐年上升,到1979年达到年产500辆能力。
60年代我国开始在陕西新建一个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即陕西汽车制造厂。
陕汽厂址选定在西距宝鸡50公里,东距西安市150公里的岐山县渭河南岸麦李西沟。
陕汽的产品由工厂自行设计试制:延安SX250型5吨越野车是自行设计、试制和生产的重型越野汽车。
1970年12月26日 第一批“延安牌”SX250重型军用越野车诞生,结束了我军有炮无车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重型越野军车。
1978年一机部验收文件批准工厂生产纲领为年产SX250型军用越野汽车1000辆,SX6130型柴油发动机1500台,备品备件1857吨。
1980年全国重型汽车产量增加到5889辆,部分缓解了需求缺口,但70年代每年仍进口重型汽车7800辆。
中国重型车产品落后,是用户购置进口车的重要因素。
斯太尔卡车
改革开放前中国卡车工业的状况是“缺重少轻”!
当时一汽和二汽大量生产的卡车都是载重5吨左右的中型卡车,重型卡车的产量很少。
虽然有三家汽车企业能够生产重型卡车,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产量低,二是产品性能差。
因此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引进重卡技术是当时中国企业的迫切需求。
1983年中国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整车技术,以及配套的WD615发动机、采埃孚变速箱和斯太尔车桥等零部件的技术。
1984年,随着斯太尔重卡技术的引进,由济南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重庆汽车制造厂组成的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成立,负责斯太尔技术的消化。
整车的动力WD615发动机则由潍坊柴油发动机厂和杭州发动机厂进行生产,变速箱在陕西汽车制造厂生产。
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是斯太尔公司1978年投产的车型,包括4x2、4x4、6x2、6x4、6x6、8x8等6种驱动形式,总质量从16吨到40吨。
军用车型有4X4越野6吨的1291M型和6x6越野10吨的1491M型,可以选装ZF 变速器和 Fuller变速器,军用车上可以装大转矩变速器。驾驶室有民用标准型、民用加长型、军用型、民用长途型等4种。
配套的直列6缸直喷水冷WD615系列发动机有增压、增压中冷和谐波增压型,最大功率从147千瓦(200马力)到265千瓦(360马力)共6种,动力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运输需要。
中国重汽负责斯太尔民用车辆的生产,陕汽和川汽负责军用车辆的生产。
陕汽利用引进的奥地利斯太尔公司“91系列”重型制造技术开发了新产品,其中代表性的产品有奥龙系列重卡。
解放平头柴油卡车
1995年5月,一汽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三代6吨解放平头柴油载货车,标志着一汽40多年只生产长头卡车的历史结束,开创了一汽商用卡车长、平头两大系列并举的新格局,同时彻底实现了解放卡车的柴油化。
第三代产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头化和柴油化,这也是根据国外技术发展的趋势。
到2000年年底,共开发231种车型,其中四(吨)平柴占13%、六(吨)平柴占65%、九(吨)平柴占22%。
1997年, 解放第四代9吨平头柴油车批量投产。
1997年10月,解放16吨、30吨平头重型柴油车试装成功。从此,解放卡车进入了准重型行列,产品结构逐步向重型化发展,形成了中型、重型、轻型产品全面发展的格局。
斯太尔换代产品:中国重汽豪沃和陕汽德龙
2002年陕汽第三代重卡——德龙F2000系列产品问世。
2004年中国重汽第一辆豪沃重卡下线。
2006年东风天龙重卡上市。
2007年一汽解放发布第六代产品J6重卡。
这一系列新产品的下线,标志着中国卡车工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以一汽解放的J6为例:原来解放是中型商用车为主, J6的发动机功率覆盖310-500马力,弥补了我国缺少重型卡车的空白。
为了赶上世界重卡先进水平,J6设计之初就以欧洲重卡标准作为核心研发目标。从2000年开始进行研发,历时7年才正式下线。J6的整车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耐久性、重量利用系数等,都接近或达到了欧美、日本同类车的水平,符合公路法及交通部有关规定和我国有关强制性的标准,其设计目标成本定位只有欧洲同类车的55%左右。
21世纪的中国重型卡车
2000年前,中国重型卡车发动机的功率普遍停留在300马力以内。
进入21世纪,中国重卡的动力迎来新一轮的升级换代。高端重卡的主流动力配置普遍是7L、8L 动力300马力以上的高端发动机,标志着中国卡车正式步入重卡时代。
此后,中国重卡的发动机功率开始持续上升,基本上每5年都上一个台阶,大马力发动机成为高端重卡的标配。
2010年后,中国卡车工业的技术逐步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装备了500马力以上大马力发动机的重型卡车成批出现。
一汽解放、二汽东风、中国重汽、陕汽集团都推出了系列化的重卡产品。
不仅如此,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非汽车主业的企业也进军重卡市场,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重卡。
中国重卡市场百花齐放,在技术上不弱于国际一流重卡企业,在价格上具有显著优势。
中国的重卡开始大量出口国外,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卡车工业发展的新动力。
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全年重卡销量的前五名分别是:
第一名 一汽解放 34.6万辆
第二名 中国重汽 28.6万辆
第三名 东风汽车 26.4万辆
第四名 陕汽集团 19.3万辆
第五名 福田汽车 10.5万辆
至此,中国卡车工业在技术能力上不弱于欧洲,在产量上远超欧洲。
国内卡车市场的份额基本由自主品牌主导,与此前乘用车市场截然不同。
不仅如此,中国重型卡车还大量出口国外,与国际知名卡车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