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钢铁工业的遗产

500

 

 

我们通常用一句话形容解放前的中国:一穷二白!

来盘点一下旧中国钢铁工业的遗产,切身体会一下“一穷二白”的含义。

 

全国解放时,中国共产党接手的钢铁工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概况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1、钢产量极低。

2、钢铁工业人才极少。

3、完全没有冶炼设备制造能力。

4、完全没有科研体系。

5、人才培养体系十分薄弱。

 

钢产量低

1949年,中国的生铁和粗钢产量分别是25万吨和15.8万吨。

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经历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当年的生铁和粗钢产量也只有98万吨和61万吨。

 

对比全球其它国家,中国的钢产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500

 

1950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以G7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苏联为代表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还远远落后于比利时、瑞典、捷克等这些人口不到1000万的欧洲小国。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粗钢产量也不如印度。

5.6亿中国人占当时全球人口总数25.25亿的22.18%,生产的粗钢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却不足1%。

 

中国为什么贫穷?中国为什么自鸦片战争以来屡屡被外国侵略者击败?

物质生产能力落后是根本原因。

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材料工业。

钢铁工业是基础工业,是军事工业和其它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原料工业。

钢铁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0世纪50年代,各国的粗钢产量位次基本就是国家综合实力排名的位次。

全球头号强国美国当年的粗钢产量是8785万吨,遥遥领先世界其它国家,占全球产量的46.2%。强大的物质生产实力,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底气所在。

美国钢铁工业的巨大产量,是美国在二战中生产天量的坦克装甲车辆、航空母舰和各类海军舰艇的基础。是美国成为盟军军火库的底气所在。

二战后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1950年的粗钢产量为2733万吨,仅次于美国而远超英法德等欧洲国家。苏联的钢铁工业是苏联威震西欧钢铁洪流的基础。

英法德等欧洲老牌发达国家虽然刚刚从二战中恢复过来,钢铁产量也大多达到了1000万吨以上。日本的钢铁工业虽然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但钢铁工业的产能也基本恢复至500万吨左右。

 

 

钢铁工业人才极少

 

新中国成立时钢铁工业人才极少!

人才不是凭空出现的,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产业土壤,而钢铁企业就是人才的蓄水池。

旧中国本来就没有几家钢铁企业,而且这些钢铁企业中最大的几家如鞍钢还是日本侵略者建立的,日本人根本不会培养中国技术人才。

民国时期,中国没有依靠自身力量建成一家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根本就没有机会培育本国钢铁工业人才。

 

中国钢铁工业仅有的少量人才也都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

在这些人才中以鞍钢“六大协理”最知名,代表的是来自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人才。

 

500

在德国留学时的六人。前排左一为李松堂,左四为邵象华,二排左四为王之玺,右一为靳树梁,后排左二为杨树棠,后排右二戴眼镜者为毛鹤年。

 

 

鞍钢“六大协理”虽然接收了鞍钢,却有力无处使。

国民党时期鞍钢没有修复一座高炉,唯一恢复的一座平炉的也只维持了几个月的生产。

只有在新中国,这些人的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并在各自岗位上取得非凡的成就。

1955年,靳树梁、王之玺、邵象华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毛鹤年在198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邵象华还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两院资深院士。

杨树棠和李松堂则终生与鞍钢结缘。1990年,两人都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首批政府特殊津贴,并长年担任鞍钢顾问。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解放区也建立了一些小型钢铁企业,陆达先生就是来自解放区的专家代表。

陆达先生后来担任冶金部副部长,总工程师,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00

 

蔡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子女,他是苏联留学生的代表。

蔡博在1943年考取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并于1948年6月顺利毕业,获得炼铁冶金工程师学位。

回国后,蔡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他从一名专业技术员做起,历任鞍钢技术处副处长、生产处副处长,炼铁厂副厂长、厂长等职务。为炼铁厂的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及鞍钢现代高炉炼铁技术的形成及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

500

 

 

钢铁工业设备制造能力、钢铁工业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旧中国完全没有钢铁工业设备制造能力,钢铁企业的设备基本都是进口的。

旧中国也没有建立钢铁工业的科研体系,仅有的少数人才都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糊口都成问题。

新中国也没有完整的钢铁工业人才培养体系,仅有少数大学开设了采矿冶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也十分稀少。

这就是旧中国钢铁工业的状况,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并不夸张!

 

 

旧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

 

旧中国钢铁工业遗留下来最有价值的遗产就是几家大型钢铁企业。

但就连这几家企业都是千疮百孔,不经过彻底修复无法使用。

 

我们来详细看看几家钢铁企业的具体情况:

在这些钢铁企业中,生产规模稍大、采用现代生产设备的企业仅有鞍钢、本钢、首钢、太钢、重钢等少数几家钢铁企业。

这些钢铁企业拥有中国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全国300m3以上的高炉有16座,其中鞍钢9座,本钢4座,首钢两座,太钢一座。

最大的高炉是鞍钢9号高炉,容积944m3

 

1、鞍钢

鞍钢是当时中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拥有当时中国最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

鞍钢是日本人为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建立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涵盖了从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和轧钢的现代钢铁企业的全部生产流程。

 

鞍钢建成了9座高炉,设计炼铁产能195万吨;两座炼钢厂,设计炼钢产能133万吨。

但是在日本人侵略期间,鞍钢从未达到设计产能:最高生产记录是1943年,鞍钢生产了130万吨生铁和83万吨粗钢。

500

 

但是等到中国共产党接收时,鞍钢的这些设备残缺不全。

9座高炉中6座,包括#3、#5、#6、#7、#8、#9号高炉的机电设备被苏军拆走,仅仅留下空壳,完全无法恢复生产。

#1、#2和#4高炉的设备虽然没有被拆走,但是也需要经过修复才能投产。

500

 

2、本钢

 

本钢建有两座炼铁厂,4座高炉。

第一炼铁厂的主要生产设备是两座中型高炉,其中1号高炉380 m3,2号高炉334 m3

第二炼铁厂位于本钢工源厂区,两座高炉的设计炉容为758立方米,日产生铁600吨。

高炉主要设备是日本侵略者在德国德马克订购的。

1945年9月苏联军队进驻本溪,工源高炉、团矿等主体设备(高炉设备1815吨,团矿设备625吨,烧结设备256吨)均被苏联拆走。

 

3、首钢

首钢前身是石景山钢铁厂,是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和资本家筹资建设的炼铁厂,主要设备是美国贝尔马肖公司生产的一座日产250 吨的炼铁高炉及配套设备。

由于生铁价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跌,各路资本不愿继续投资,石景山钢铁厂的建设被迫中断。1922 年秋, 除火车房、机修房、仓库等设施建成外, 高炉炉体、4 座热风炉、锅炉房等只完成了工程量的80%。

 

日军占领北京后石景山钢铁厂被日本人接管,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扩建,并于1938 年11 月开始出铁。石景山钢铁厂1号高炉, 日产生铁140 吨左右。

1942年后,日本侵略者决定进一步扩大石景山炼铁厂的生产能力,增建了设计日产380吨的2号高炉(从日本釜石制铁所拆迁的旧高炉设备,高炉容积516立方米),于1943年12月15日投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石景山炼铁厂日本当局感到末日来临,未按正常停炉程序操作,而将2座高炉铸死,尤其以2号高炉为重。高炉冶炼熔化的铁水没有放出,而在炉内冷却后凝结为大铁坨,为以后修复高炉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太钢

太钢前身为西北炼钢厂,于1934年8月8日破土动工, 1937年10月初步建成36孔焦炉1座,103立方米和287立方米高炉(日产40吨和120吨炼铁炉)各一座,30吨平炉两座,630毫米中型轧机1套,是一个小型的钢铁联合企业。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把西北炼钢厂改名为太原铁厂,继续进行未完工程建设。1940年至1941年,主要设备陆续投产。

1948年以前,该厂共生产钢5.6万吨,铁19.9万吨,最高年产量钢1.6万吨,铁4.3万吨。

 

5、重钢

重钢前身是国民政府兵工署第29兵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拆迁了汉阳铁厂、六河沟铁厂等多个沦陷区钢铁企业的设备在重庆建设的钢铁企业,是抗战时期后方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企业。

 

由于煤、铁矿供应不足,重钢的两座高炉历年来只开一座。

20吨炉1940建成到1949年10年间,共生产46个月,其中1943、1946、1947年全年停产。

100吨高炉1941年建成后到1949年只陆续生产38个月,1944年全年停产。

1940-1949年十年间,重钢共生产生铁74000吨,钢47700吨,钢材35300吨。

 

是的,你没看错!

国民党政府控制的重钢在10年时间里只生产了7.4万吨生铁,4.77万吨钢。

钢铁工业如此,兵器工业同样如此。

国民党政府生产能力的低下让人无语,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以上我们盘点的这5家钢铁企业都是涵盖了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等完整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钢铁联合企业。

旧中国在上海、天津等地还有一些炼钢和轧钢企业,除此以外都是一些小型钢铁企业。

500

 

 

1950年,全国粗钢产量超过1万吨的钢铁企业仅有鞍钢、太钢、唐钢和天钢4家钢铁企业。唐钢和天钢都只有炼钢产能,生铁需要外购。首钢没有炼钢产能,本钢以炼铁为主炼钢能力较低。

1950年鞍钢生产了44.4万吨,占72.8%,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厂;

太钢粗钢产量是4.3万吨,占7.0%;

粗钢产量超过1万吨的还有唐钢和天钢,且这两家钢铁企业都是只有炼钢没有炼铁能力的钢厂。

 

1950年中国采用现代工业技术生产的钢铁企业仅有鞍钢、本钢、太钢、重钢等少数企业(首钢没有炼钢能力)。即使是这些钢铁企业,技术设备也已经显著落后了。

鞍钢的高炉是当时中国拥有的最大、最先进的高炉,其技术水平还不如30年代的水平。

本钢、首钢和太钢高炉的技术水平更是低于鞍钢。

 

即使是这些钢铁企业,大部分还是日本人留下的底子:鞍钢、本钢都是日本人建设的,首钢和太钢都是在日本人手上投产的。

这就是当时新中国的全部家底。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首先建设了以鞍钢、武钢、包钢为代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苏联不仅帮助中国建设了多个大型钢铁企业,而且帮助中国建设了生产钢铁工业设备的重型机械厂如第一重型机器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并向中国转让了技术。

这使得中国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中国钢铁工业才开始逐步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苏联援建的过程中,我们的党和政府陆续建立了冶金设计院、钢铁研究院等科研体系,建成了北京钢铁学院为代表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些体系的建成,奠定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