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的包容和推广
都说中国缺乏创新,其实中国人吃饱饭才几年,真正具有了创新的土壤,也就是这30年的事,已经有了不少创新,只不过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差距。这一点暂且不表。
这里要说一下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他发明了蓝光LED,从而补齐了LED的三原色,让LED大规模推广成为可能。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和契机。然而最终的结局呢?中国企业垄断了全球40%以上的LED照明产能,85%以上的LED照明在中国制造。
日本人的创新确实牛逼,但创新换不来市场和就业,就创新了个寂寞。现在中村修二是中国矿大、四川师大、西北工大名誉教授。
中国是怎么做到的?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决策层比较少的受资本的影响。比较早的做了全面转型LED照明的决策,并从政策法规角度推动(新能源也是类似),牢牢把控住了全球领先的生态位。
再举个例子:扫码付。网上一直有讨论为什么西方不用扫码付,甚至很多移民中介现身说法,NFC多好用,但无论如何,你都无法否认,中国用中小商家最低的成本,实现了全民移动支付。背后是移动信号大基建普及、微信支付支付宝三方支付企业活跃、智能手机普及、支付手续费低廉等多重因素。
一个冷知识是,扫码付刚推出的时候,银联跑到央行告状,然后在2014年被央行叫停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央行进行了评估,迅速重启扫码付,同时数字人民币启动论证,成立了网联,要求第三方支付入股并接入网联。网联的董事长是中国银行的前副总。
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既得利益者会阻止新技术的推广。中国也会有类似问题,但是中国有中国的解决之道。那就是央企负责人挪位子,你不知道哪天去了你反对的地方。中石化的前董事长是中海油前董事长,中石油的前董事长是中石化的前董事长... ...
当年的银联卡创始人万建华,后来被调到一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联支付)干董事长。曾经抵触第三方支付的银行的负责人,被调到了网联负责第三方支付... ...这种神奇的制度,最大限度的约束了资本家和既得利益者的话语权(注意我用的是最大限度,100%做到是不现实的)。
而这些核心要害机构的负责人,往往是科班出身,是真的懂行。他们会站在行业最佳利益的角度,来推动新技术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从特高压到光伏到新能源车,中国总是能点对科技树。
回到日本,日本已经积习难改,各行各业被传统实力压迫的抬不起头来,除非被并购重组,否则没有创新的能力,哪怕有了中村修二这种创新者,也不会被全面推广,毕竟日本的决策层是企业家,而非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