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什么要做投降派
宋江做为梁山主帅,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接受朝廷招安,平方腊、打田虎、征辽国,在为宋朝立了大功、108名兄弟伤亡殆尽之后,最终自己也落得中毒身亡的下场,“投降派”的帽子无论如何宋江是摘不掉的。可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好好考虑一下宋江所处的情势,那么就会觉得不但他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简直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一、宋江人称孝义黑三郎,以“忠孝”自我标榜,不管这是不是他自己有意为之的人设,都是他的金字招牌,是他保持自己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他决不会去主动打破。若非因为服刑期间在浔阳楼醉酒后真情流露题写反诗,被判死刑,多亏了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才救了性命的话,是决不会走上梁山转型造反的。
二、宋江本人出身小吏,无论文韬武略,相貌气质、家世声望,都无法和卢俊义、关胜、呼延灼、徐宁等人相提并论,内心是十分自卑的。这从他见了上述几人就要下拜,口称“鄙猥小吏”就可看出端倪,要想确保其他107人的绝对服从,是很困难的。
三、梁山前首领天王晁盖对宋江心存芥蒂,原因不明,但从晁盖临终前不将梁山寨主之位传与宋江,而且留下遗嘱“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明明是给宋江接任制造障碍,在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后,宋江的处境十分被动,若非宋江在接下来同卢俊义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的赌局中捷足先登,真是无法收场。即便宋江最后胜利了,可凭运气好坏来决定寨主的方式还是很缺少说服力,要长期做梁山主帅缺乏足够资本。
四、炮制石碣天文,来确定英雄座次是高着,也是无奈之举。在打下东平府、东昌府后,梁山达到兴旺顶点,108名将领聚齐,如何通过确定排名次序,来实现既能够让自己保持领袖地位,又能够让自己派系的兄弟排名靠前,还能够让各派别各阶层的将领乃至喽啰满意的目的,必然令宋江、吴用非常头痛。那么炮制一份上天注定的权威“排行榜”就是一个省心省力又令人无可挑剔的方法,尽管方式方法有些简单粗暴,但效果确实很不错的。可这毕竟是权宜之策,而非长久之计。
五、梁山泊人员成份复杂,上山动机不一,诉求各异。有人统计过,梁山内部可谓派别林立,除宋江嫡系外,还有揭阳派系、三山派系、降将派系等近10个派系,要把这些松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没有一个统一的纲领和共同的奋斗目标的话,是不会长久的。那么除了替天行道、寻求招安这个梁山108员好汉意见的最大公约数之外,别无他途。
最后一点,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是,朝廷力量仍很强大。历史上梁山起义军的人数并不多,即便按照《水浒》夸张的说法,梁山全盛时期的人马不过10万人左右。而当时宋朝社会大体稳定,军事力量怎么说呢?公允地讲对付国内“局部地区”的一小撮叛乱还是绰绰有余的。当时光东京就有禁军80万人,朝廷几次对付梁山都未使全力,童贯攻打梁山时不过率领10万军兵,高俅攻打梁山时人数也只有13万,都未形成压倒性优势,而且梁山人马占据地利,只守不攻,自然占了便宜。如果朝廷下定决心全力围剿,梁山并不难平。若不接受招安,梁山将随时面对生存危机。
所以说,对于宋江来说带领兄弟们谋求朝廷招安,当然好过坐以待毙,不但兄弟们,包括宋江自己从前的罪行可以得到赦免,甚至还有机会通过为国家出力(卖命),光宗耀祖,何乐而不为呢?可是梁山好汉们或身为武夫,或出身社会中下层,头号智囊吴用也不过是个乡村教师,对政治不了解,他们不知道,曾经身为朝廷的反叛、当朝几位实权人物的对头,这些黑历史并不会因为一纸赦书就一笔勾销的,最终梁山泊众人落得悲剧下场,也是他们必然的结局,实在令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