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传Ⅰ》——乱世的起源
本周,德国《图片报》报道称,美国和德国正在通过一些手段逼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求和”。近来美西方主流媒体一直在为这种论调做宣传。但是当前的情况下,让泽连斯基求和等于让乌克兰认输。
至此乌克兰未来数十年的命运基本已成定局。青年一代逃的逃,死伤的死伤,人口损失严重,加入北约和欧盟不可能了,战争赔款也不会有。
十年前战争基辅广场上庆祝颜革成功的乌克兰青年,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如今落得这么一个惨淡收场的局面。况且当初广场上的不少人,可能如今已躺在乌东的战壕中。
西方对他们的承诺并没有兑现。可悲的是,他们的前辈在苏联解体的时候刚被西方骗了一次,没过二十年他们又重蹈覆辙。
2022年5月10日,现代乌克兰的奠基者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去世。他亲眼目睹俄乌一步一步被拖入战争的泥潭,然后在悔恨中结束了一生。
三十年前,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俄罗斯的叶利钦、和白俄罗斯的舒什克维奇绕过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共同签订了《别洛韦日协议》协议。
这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作为苏联创始国的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从此分道扬镳。
当年这三位都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们均认为是苏联拖累了自己的发展,只有甩开苏联这个包袱才能大展拳脚。
值得指出的是,克拉夫丘克、舒什克维奇和戈尔巴乔夫三人都是去年才去世的。他们最终都有份目睹自己当年的政治决定带来的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舒什克维奇和戈尔巴乔夫这两位还好,克拉夫丘克曾经表示恨不得砍掉自己当年签署解体协议的那只右手。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估计克拉夫丘克两只手都不想要了。
但是,当年乌克兰想从苏联独立并非克拉夫丘克一个人的意志,也不是他一时冲动做的决定。
1990年,克拉夫丘克当上了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这是当时乌克兰的最高领导人。
而当时的乌克兰议会里面,有三分之二的议员要求让乌克兰获得更高的自治权,剩下三分之一则直接要求独立。可以说在整个议会内部,只有独和更独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克拉夫丘克能当选主席,足以说明他的属性。
克拉夫丘克是苏联一手培养的人才,经济学专业毕业,曾经在切尔诺维茨财经学校当过政治经济学教师。
加入苏共之后,克拉夫丘克一路高升,于1980年升任乌共中央宣传部长,1988年晋升为乌克兰党中央第二书记,负责意识形态工作。
然而这样一位负责乌克兰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把手,在美国人眼里却是这样的:
美国国务院前官员埃里克·鲁宾(Eric Rubin)现在是外交人员协会主席(AFSA)。他曾于2019年在The ForeignService Journal上刊文,炫耀了他当年在东欧工作的一段经历。
1989年到1991年,初出茅庐的埃里克·鲁宾在美国国务院下属苏联事务局工作。
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那些关于“谁也无法预测苏联突然倒塌的言论”都是陈词滥调,
美国当时其实早就预测到了苏联要解体的结局,并为之做了大量工作。某种程度上,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效。
他文章最后一段提及了当时的乌克兰领导人克拉夫丘克,他说:
简单翻译:“我当时的工作是努力与苏联的非俄罗斯族加盟国领导人建立联系,以推动他们走向独立。其中一些人,例如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后来领导了他们的国家走向独立。我对直接跟这些加盟国领导人交流感到非常高兴,过去数十年只能通过莫斯科”。
可见在克拉夫丘克担任乌克兰地区领导人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跟其做过交流。并且认定他是可以“引导”和扶持的“乌独”领导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文章中鲁宾还夸了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当时承诺不采用强制措施解决分裂问题,等于是给分拆苏联开了绿灯。
苏联解体后,克拉夫丘克顺利当上了乌克兰的第一任总统。彼时他手里分到的家产可不少,乌克兰号称是前苏联的掌上明珠。
这个形容丝毫不过分,分家的时候乌克兰分到了大约30%的家产。继承了原苏联大量的工业、装备生产基地等。
乌东大部分的工业重镇和黑土地也是苏联时代从俄罗斯划过去的。光是军工企业乌克兰就继承了三千多家,其中包括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南方设计局和黑海造船厂明星企业等。
农业方面自然也不用说,看了一年多的俄乌战争,全是在黑土地上打的。乌克兰有一大半的土地都是耕地,且是肥沃的黑土地。
当时在多数乌克兰人看来,手持这么多家产又没有了苏联的“包袱”,横竖都是发财的命。
但是“所见不一定是所得”,公司不像地里的矿产,你不开采它就一直在那里。公司不好好经营的话就倒闭了,一切归零。
当时无论俄罗斯人还是乌克兰人都有一种“所见即所得”的错觉,他们错误的认为解体能去掉苏联时代的包袱,但苏联时代拥有的财产在解体之后依然能保持。
不仅如此,还在这个依然能保持的基础上,他们还幻想能兑现一些不存在的东西,例如美西方对他们的“承诺”。
克拉夫丘克的政策比俄罗斯的叶利钦还激进,他在执行跟俄罗斯一样的休克疗法的同时,还大笔一挥废掉了乌克兰的核武库。
一通私有化折腾下来,除了诞生了一批中饱私囊的寡头之外,就剩下烂成一滩的乌克兰经济。
1993年时乌克兰的通胀率最高达到了10000%,但是国民收入却比苏联解体前更低。各行业工人不得不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应对通胀。但是根本没法加,克拉夫丘克最终在一片骂声中下台。
他被骂得并不冤枉。在他的一通改革之下,乌克兰人一夜返贫。
数十年积累的国民财富被洗劫殆尽,而当时诞生的一批乌克兰寡头对后续乌克兰的政治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乌克兰并没有诞生像普京这样能治服本国寡头的领导人,反而是任由本国寡头跟美国资本结盟。
例如乌克兰最大的私营天然气公司布里斯马就曾邀请美国总统拜登的儿子亨特“入股”,从中输送了不少利益,从而让拜登施压乌克兰总统停止对其的调查。
布里斯马是由乌克兰寡头尼古拉·兹洛切夫斯基于2002年创立,该公司多次有偷税漏税的丑闻,后遭到乌克兰最前总检察长维克多·肖金的调查。
(尼古拉·兹洛切夫斯基)
但是拜登在担任奥巴马政府的副总统期间,曾亲自打电话给时任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要求解雇维克多·肖金。后来肖金真的被解雇了,对布里斯马偷税的调查不了了之。
乌克兰寡头跟美国资本和政客的结盟,是美国能轻易在乌克兰煽动一次又一次的颜色革命的原因。
事实上,乌克兰的政客在巴结美国政客这方面也没比那些寡头好多少。
在橙色革命中上台的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便是代表,尤先科的妻子卡捷琳娜是一位持反俄立场的美国公民,曾在美国国务院和白宫工作,还是美国—乌克兰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
而尤先科在竞选的时候也没少拿美国基金会的钱来运作。2004年,尤先科在大选中败给亲俄阵营的亚努科维奇。
结果尤先科不承认选举结果的同时带头搞事,美国则在外以制裁威胁乌克兰,迫使亚努科维奇同意再选一次。
在第二次选举中尤先科以微弱优势当选。在尤先科执政期间,乌克兰极右翼组织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乱世的局面。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