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高山》是部好电影,好就好在拍毁了张老师,让大家看到了某些人的用心

知乎@蜷缩在屋顶上的猫:

我倒觉得电影中的几个改编雷点挺能从侧面证明编剧在现实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1. 现实原型中,没有学上、只能沦为低龄新娘的山区女孩;在电影中却被拍成了旷课逃学上网吃烧烤的叛逆少女。这说明编剧不仅不了解山区的贫困状况和重男轻女的深重观念,反而非常熟悉逃学上网那一套。很明编剧的学生时代是在物质发达的现代城市中度过的,且不太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

2. 现实原型中,女学生们由于基础薄弱,老师们只能从初中基础抓起,通过恶补基础和疯狂刷题来提升成绩;在电影中,海清演的张老师仅仅开了几场动员会,喊了几句口号,就提起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靠着精神原子弹提高了成绩。这说明编剧缺乏了解刷题学习的经验,要么没下功夫研读华坪中学的教学方法,要么自己都没多少刷题经验。

3. 现实原型中,女孩子是很开心地剪去了长发,改头换面地参与到华坪女高的学习中;但在电影中却成了张校长用强制手段剥夺女生天性,还给了短发女生们哭哭啼啼的特写。这同样说明编剧的成长环境有丰富的物质基础,足以支持女孩子追求爱美天性。但对于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山区女生来说,能统一剪齐耳短发都算好好打理形象了。编剧无疑是把城市叛逆学生对校规校纪的排斥直接安装在了山区女孩头上,用小市民的庸俗追求来揣测山区女孩的生活,结果是碰撞出了“何不食肉糜”的尴尬。

4. 现实原型中的父亲酗酒家暴,在电影中被改编成了母亲酗酒家暴。此处我推测身为女性的编剧可能更熟悉女性饮酒的经验,或者是直接把欧美影视剧里母亲酗酒家暴的桥段直接照搬进了云南山区。前面提到编剧在学生时代对旷课逃学熟悉,而对刷题学习明显经验不足,因此可能看到的侧写是编剧在酒水场所或者宅家刷剧的经验十分丰富。

而在处理此处冲突时,编剧也非常偷懒地让张老师化身成为了酒桌上的劝酒大师。可以看出编剧对女性互助的理解仅限于“劝女性摆脱不良嗜好”。相比之下,张桂梅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女性在家庭里都可以影响三代人”。同样是对女性互助的理解,张桂梅老师才叫有格局。

5. 现实原型中,张桂梅老师带领着六个女党员,撑过了华坪女高最艰苦的时期;但在电影中,女老师们以不能打扮自己、教学难度太高、不能和恋人情爱等一系列矫情的原因退出学校,留下一群男老师坚守教育阵地。就连支撑张桂梅老师的共产主义信仰都在电影中被篡改成对亡夫的思念。这不仅说明身为女性的编剧却并不相信女性自身的力量,也意味着编剧潜意识里秉持着的依旧是封建父权思想。在内娱的大染缸里,编剧只相信女性只能依靠男性获得成功,毕竟傍大款和嫁豪门的操作在内娱已经是屡见不鲜。用封建父权思想去篡夺女性故事的精神内核,无疑是一种亵渎。

6. 把共产主义信仰篡改成亡夫思念这条就不多说了。编剧的格局之狭窄、立场之反动,可见一斑。

综上六条,编剧成功地证明了内娱中九漏鱼横行的刻板印象。《我不是高山》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好就好在拍毁了张桂梅老师,让大家看到了某些人的用心。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