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有个问题,是抛弃人民史观,拿好莱坞那套个人英雄主义的样板戏套路

【本文来自《张桂梅原型电影惹争议,“六公主”再发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本是高山》这电影有个问题,是抛弃人民史观,拿好莱坞那套个人英雄主义的样板戏套路,套在了张桂梅校长的身上了。

这电影描述的张桂梅,出发点居然是为了丈夫?为了个人的爱情,像个恋爱脑。

这不就是好莱坞性转版男主吗:必须有个恩爱的白月光前妻,最好还去世的那种,在拯救世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时又回想起白月光的美好,然后扭转乾坤,完美结局。这种套路剧情,把爱情作为个人奋斗的原动力,片面强调个体,非常狭隘。

这就是解构主义,丝毫不提真实的张桂梅的“信仰”,即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信仰,好像提了这些信仰,就太主旋律了,就不高级了,就没办法去西方拿奖了,这也是国内电影和文化领域的通病,好像非要批判点什么,非要隐藏点什么。

我们很些知识分子,尤其一些电影人,深受西方舆论熏陶。这也能解释,为何之前的电影节里,《流浪地球》在一片观众的好评中,却没获得多少奖项的原因。

可在张桂梅校长的采访中,人家最强调的,就是党,就是人民。

张桂梅的伟大,是深入群众和从群众中孕育出来的伟大,她获得的七一勋章上的标志,是鲜明的镰刀与锄头!

那爱情对于张桂梅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这不是她人生的全部,张桂梅可是一个拒绝学生做全职太太的真独立女性,她的高尚和伟大,绝不仅仅来自于微观个体的小爱,而是宏大叙事的大爱!

而这种宏大叙事、集体主义的取向,又恰恰是某些文化人士想要避而不谈的。

张桂梅校长的事迹里,当然也有批判的部分,那批判的对象,绝不是集体和宏大,而是落后的观念、愚昧的认知,是客观存在的地域、贫富、性别间的差异。

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消除这种差距,这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