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爆炸案美国甩锅乌克兰

去年9月26日,波罗的海海底的俄德天然气管道北溪1号和2号遭到破坏,四条天然气管道中,只有一条没有受损。现在这件事在媒体上,有了很有趣的进展。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起案件发生后各方的表态,当时的判断是,海底管道遭到了炸弹爆破。乌克兰方面指责俄罗斯炸了自己的管道,虽然这种说法极其反智。欧洲方面则对此噤声,仿佛真凶是“伏地魔”,名字不可言说。俄罗斯方面指控是美国发动了袭击,毕竟拥有符合条件的水下特种设备的国家没几个,而且美国也有充分的动机。

不过就在两天前,美国时间11月11日,《华盛顿邮报》发了一篇独家报道称,乌克兰军官协调了对北溪管道的袭击。这名乌克兰军官名为罗曼·切尔文斯基,是特种作战部的上校。他组织了一支六人小队,租用了一艘帆船,并使用深潜设备在天然气管道上放置了爆炸物,摧毁了三条管道。

《华盛顿邮报》还说,据知情人士透露,切尔文斯基并非单独行动,他也没有计划此次行动。这名军官是在执行上级命令,他的上级是维克多·哈努沙克少将。而这位少将直接向部队最高首长瓦列里·扎卢日内上将,也就是直接向乌军总司令汇报。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华邮》的信源说北溪这破事儿是乌克兰方面自己搞出来的,还导致乌克兰与美国的外交关系紧张,甚至引起了美国官员的反对。据称,2022年6月荷兰军事情报机构 MIVD 获得情报,乌克兰可能计划攻击北溪。美国中情局方面通过一名中间人向扎总司令表示,美国反对袭击北溪的计划。后来,美国官员认为袭击已经被取消,但实际上只是被推迟了三个月,就连计划的执行方案都大差不离。

更加离谱的是,《华邮》声称,炸毁北溪的计划是瞒着泽连斯基进行的,全程只有扎总司令方面知道,泽连斯基根本就不知情。为了佐证这个说法,《华邮》还披露了一件极具黑色幽默的事件。2022年7月切尔文斯基试图引诱一名俄罗斯飞行员叛逃乌克兰。事情谈好了,钱也给了,约好的日子一到乌军的人员就去机场等着俄军叛逃飞行员开着飞机降落了。结果没等来叛逃的,只等来了俄军的火箭弹,造成乌军1死17伤。

切尔文斯基因此事遭到调查,后被指控滥用职权,并被关进了监狱。他的直属上级哈努沙克少将,已经不再负责特种作战。而这起事件泽连斯基也是不知情的。事后,切尔文斯基被逮捕后,还声称自己没有责任,这是政治抱负。因为他曾公开指控泽连斯基最亲密的顾问,安德烈·叶尔马克是俄罗斯的间谍。

可以说,《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报道反映出了很多东西。首先,《华邮》作为一个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出版的日报,有许多政府内部信源,也会反过来干一些“奉旨泄密”的事情。这篇报道之所以意义重大,并非是因为其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几乎没什么可信度。炸北溪这件事必不可能是乌克兰的独走,美国背着盟友整了个大活的可能性,反而更高。

毕竟,深水精准爆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华邮》的描述好像是几个游客,穿着潜水服下去就干了。哪儿那么容易啊。根据今年9月26日一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发表的简报,根据爆炸现场以西的地震台所测量的数据,此次水下爆破的当量相当于1-4000吨TNT,并不是此前有些国家声称的几百公斤常规炸药。即便是几百公斤常规炸药,想要靠6个潜水员携带着,潜到100多米深的水下精准安放也很困难。大概率需要特种水下设备。此外,说泽连斯基对乌军方的黑色行动完全不知情,那更是天方夜谭。

《华邮》的这篇报道主要反映出来的是白宫方面对于乌克兰军方的不满。如果往严重里说,这种向乌克兰军方尤其是直接向扎卢日内总司令泼脏水的行为,视其为在为抛弃乌克兰做舆论准备都不为过。美国当前的舆论环境并非是不利于乌克兰的不要讲,而是这些话仅在学术圈可以讲,可以上智库,但不能上媒体。《华邮》的做法相当于将乌克兰的内部矛盾、军事困难,以及愚蠢到戏剧性的操作给完全展现在了民众眼前。而且还是华盛顿特区的民众,借用《是,大臣》里的一句话,《华邮》的读者是自认为掌控着国家的一群人。你都给人家看这个了,目的已经不言自明了。

如今,乌军的“春季大反攻”已经彻底破产,俄军在阿瓦迪夫卡开启了第二轮类似于巴赫穆特战役的绞肉战。在长期的消耗下,战局对乌军已经极端不利。对美国来说雪上加霜的是,本以为和平了的中东,战端再起,而且很可能成为另一个长期化的泥潭。在战略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厚此薄彼在所难免。美国在大战略上要做出痛苦决断的日子,恐怕不远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