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霸主——郑庄公

500

      又到敝人这位标准八零后回顾童年的时间了,话说在当年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录像、没有VCD,连电视机都做不到每户一台的时代,听收音机就是民间最普及的娱乐。记得那会每到中午吃饭前后,整条街必然是“百家争鸣”,但声音都非常统一,因为大家都无一例外地听“讲古”。

 

      “讲古”即是北方所说的评书,八十年代初广东最牛的“讲古佬”为张悦楷和林兆明,此二人几乎包揽了中国所有的古典名著和武侠小说,其中我比较着迷的有林兆明主讲的《东周列国志》,甚至还专门搜刮了些空白磁带来刻录,以便随时重温。

 

      《东周列国志》的内容覆盖整个春秋战国近五百多年的历史,时代跨度之长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小说之最,其间英主豪杰辈出,民间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来源于这个时代,因此听《东周列国志》时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光是开篇的“烽火戏诸侯”就从长辈的口中听过无数遍(寓意相当于西方的“狼来了”)。

 

500

      按照诸如《上下五千年》等历史丛书的套路,第一位要介绍的主角应该是齐桓公吧?然而听林兆明讲了好几天,主角竟是从没听说过的郑庄公。印象中郑国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炮灰级政权,经常被四方的大国轮流欺负,存在感相当低,可没料到这老小子身上还蛮多故事,像“克段于鄢”、“黄泉见母”等等。庄公除了内治了得,外功也是相当在行,他与齐国结盟、横扫河南诸国,感觉他才像是春秋首霸嘛,为何五霸的名单里没他的份?

 

500

移国新郑

 

      和齐、鲁、宋这些西周初年就分封的诸侯不同,郑国于西周末年才开始分封。话说周厉王施暴政遭到国人驱逐后,由他的儿子姬静(周宣王)继位,而小儿子姬友则分封到“郑”(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成为郑国的首任国君——郑桓公。由于姬友是王子,故在众朝臣中地位颇高。

 

      西周自厉王之后便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郑桓公对于封国地处西方最前线一直感到压力山大,虽美其名为国家屏障,可一旦周朝与犬戎交战,郑国便会首当其冲,搞不好整个国家会被灭掉。于是他向太史伯阳父问计,对方建议郑桓公可移国至洛东之地,那里既远离西方的戎狄又避开南方的楚国,周围的诸侯也十分弱小,无法构成威胁,最适合建立新国家。于是郑桓公听从了太史的建议,利用自己王子兼朝臣的身份向东虢和郐国索要土地,以十邑之地重建郑国,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500

郑国掘起

 

      在“烽火戏诸侯”事件后,西周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知道“狼来了”弄假成真后,各路诸侯才纷纷率军前往勤王,身为王子的郑桓公首当其冲,成为了勤王诸侯中唯一一位战死的君主。其后周平王东迁,朝中百官皆由郑、晋二国的军队护送,由于郑桓公勤王有功,其子郑武公不但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而且还出任卿士,位列三公。

 

      东迁后的周室权威日逐衰落,郑武公自然不把天子的权威放在眼里,他先是灭掉了弱邻东虢和郐国,接着又攻灭胡国,地盘开始不断地扩大,同时也开启了春秋时代弱肉强食的序幕。到武公的儿子郑庄公继位后,实力日益壮大。

 

500

周郑交质

 

      在齐、晋这些大国尚未崛起之时,周平王主要依赖郑国和西虢来维持天子的权威,后来因为忌惮郑国的强大,平王开始专宠西虢公,“醋劲”大发的郑庄公竟当众指责平王厚此薄彼,平王虽然恼怒但又不敢发作,只得好言相劝。郑庄公便得寸进尺,提出为表现双方的诚意,他将儿子姬忽送到周“进修”,平王则把自己的儿子姬狐派往郑“监国”,说白了就是相互交换人质。

 

      尽管周朝东迁后实力已一落千丈,但这层窗户纸尚未被捅破,当身为诸侯的郑国竟与周朝以平等的身份交换人质时,等于将周朝疲弱、无力统御诸侯一事公诸于世,不少史学家都将“周郑交质”视作周朝权威崩溃的标志事件。

 

500

𦈡葛之战

 

      郑庄公在位期间不停与周边国家干仗,战功不可谓不卓著:先是抵挡住宋、鲁、卫、陈、蔡五国联军的入侵,接着又击败宋、卫、蔡三国联军于戴,还顺带手把戴国并吞。之后主动进攻陈国,迫使对方与郑国“联姻”,又与齐国结盟,联合入侵郕国、打败北狄,俨然中原一霸。

 

      到了周桓王当政时,一心要恢复周朝权威的他对郑庄公不再忍气吞声,剥夺了郑庄公卿士的地位。作为报复郑庄公从此不再上朝,而且还隔三岔五派兵越境到周地去割麦子,正所谓“一不朝,夺其爵;二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郑庄公如此无礼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周桓王,于是他纠集陈、蔡、卫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亦派出祭仲、高渠弥等大将率军抵抗,双方在𦈡葛对峙。

 

      周桓王虽然气势汹汹,但陈、蔡、卫作为郑国的手下败将士气并不高,郑庄公采纳了大夫子元的建议,首先猛攻左翼的陈军,对方果然迅速崩溃,四散而逃。右翼的蔡、卫两军见陈国败逃也跟着一哄而散,只剩下周桓王的中军孤零零地呆在郑军的包围圈中。周朝的中央军养尊处优上百年,除了会踢正步外几乎一无是处,自然不可能是身经百战的郑军对手,三下五除二就全军溃散,郑军大将祝聃在进攻时正好与周桓王的战车打照面,于是拈弓搭箭射往桓王,正中对方的肩膀。

 

500

      郑庄公见王师已败,便见好就收,多少留点情面给自己的“侄孙”,没有乘胜追击,事后还派了祭仲去慰问负伤的周桓王。此战之后,周朝更加颜面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一去不返。各路诸侯更不拿周天子当根葱,非但不再上朝进贡,诸侯间的混战和土地兼并现象日益加剧,正所谓“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500

春秋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的名单历史典籍上有多种记载,中学课本和历史丛书一般只采用《史记》和《荀子》的讲法,其中没有争议的三人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他们在位时固然无敌于天下,即使是去世之后,国家依然是春秋时期公认的一流强国。

 

      而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三人只能算是称霸一方,仅属昙花一现,没能令国家恒久强大(秦国再度掘起要到商鞅变法之后)。至于那位兴“仁义之师”的宋襄公更成为千古笑柄,换句话说假如以上四人都能入选霸主,那为何比宋襄公更有能耐的郑庄公却无法入围?

 

      其一,郑国自郑庄公死后经历了诸子夺位的内乱,经过一番折腾之后国力一蹶不振,后来的君主再也无法复制郑庄公的功业。而且郑国处于河南中央、四战之地,其后掘起的大国不管谁要对外扩张,首先要打的就是郑国,君主能力不济再加上长年挨打,国力自然不断地走向衰落,不可能像齐、晋、楚能长期保持强国的地位。

 

      其二,郑庄公虽然武功了得,但仅限于收拾河南周边的小国,他并没有打败齐、晋、楚等大国的战绩,充其量只能称为“小霸”,在这点上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确实要比郑庄公强。

 

      其三,自齐桓公称霸并多次大会诸侯以来,“会盟”成为了当霸主的一个不成文条件,晋文公、楚庄王自不必说,即使是千古笑柄宋襄公也组织过会盟,郑庄公则完全没有举办过“武林大会”的经历。

 

500

      尽管郑庄公没能成为货真价实的霸主,但无可否认他治下的郑国曾经活跃一时,打开了天下诸侯逐鹿中原的序幕,在春秋战国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500

郑国逸闻

 

      自齐、晋、楚等大国先后掘起,郑国成了新兴霸主们争相攻击和拉拢的对象,郑国为求自保只能如墙头草一般,哪位大爷逼得紧了便与其歃血为盟,“朝秦暮楚”这句成语简直就是为郑国度身订造一般。

 

      春秋时期是一个典型“下剋上”的时代,比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等,原本的国君如同周天子般被旗下拥有土地的贵族架空。无独有偶,郑国在郑穆公后也出现“七穆”——因七家掌权大夫均为穆公后代,故而名之。自此郑国君主形同虚设,实权已旁落到“七穆”的手中,他们如同晋国的“六卿”一般互相攻伐,到了春秋末年只剩罕氏和驷氏两家,但他们没有,或者说没法像晋国的“韩”、“赵、“魏”一样成为新兴的诸侯,毕竟郑国的领地实在是太小了。

 

      在战国时代初年,郑国和宋、卫、鲁等小国仍苟存于世,此时郑国最大的敌人是新兴的韩国,两国多次爆发战争。尽管郑国的国力已是极度虚弱,但与韩对战竟还互有胜负,郑𦈡公在位期间甚至还一度围攻韩国都城阳翟。不过与其说郑国是“回光返照”,倒不如说新兴的韩国实力太菜,连收拾行将就木的郑国也如此费劲,难怪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的存在感是最低的。

 

500

      在韩郑交战期间,郑𦈡公被乱党所杀,国家陷入内乱和分裂,韩国乘虚而入,于公元前375年灭亡郑国,并将首都移至新郑。之后韩国取代了郑国成为“四战之地”,长年被齐、赵、魏、秦欺负,国力日益衰竭,于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