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萨洪水”行动中以军表现失常的背后
作者:金戈铁马
一向武德充沛、百战百胜的以色列国防军居然在“阿克萨洪水”中,被哈马斯突击队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这实在有损其光辉形象。但这事吧,还真不能完全怪以军,首先得从以色列政府身上找原因。
1.政局混乱
2021年6月时任总理的内塔尼亚胡被撵下台后,以色列政局就陷入了混乱。2年时间里,来自3个不同政党的总理贝内特、拉皮德、内塔尼亚胡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最终内塔尼亚胡又当上总理。政局的这种混乱,必然影响以军的建设与发展。试想,以军总参谋长还没和总理、国防部长熟悉,人家就下台了,新上来的还没摸清情况,又下台了。换谁都闹心。
这种情况下,以军的国防战略规划、军费开支、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军队高层人事变动等重大决策就在政府的频繁更迭中被无限期的拖延和耽误,以军的总参谋部、各个军种和战区在和政客们扯皮之外,又能有多少精力用于备战打仗呢?
2.决策失误
在“阿克萨洪水”行动前3天,埃及就提前向以色列通风报信。但以色列政府、军队和情报部门居然集体宕机,对如此重要的情报居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哪怕核实一下也是好的啊。不相信也就算了,居然还不承认,幸好有美国爸爸作证,要不埃及这个阿拉伯世界的二五仔当的就太失败了。
哈马斯要发动“阿克萨洪水”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训练士兵、囤积武器弹药等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不可能毫无征兆。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围的像铁桶一样,到处都有摄像头和窃听器,天上还有无人机监视,收买的巴勒斯坦间谍更是数不胜数,就这还能查不到一点蛛丝马迹嘛?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政府、军队和情报部门三家一起麻痹大意。还有就是“狼来了”喊的太多,对于危险信号已经麻木不仁。
3.布防失当
以军陆军的现役部队只有13万左右,重点布防在黎以边境和叙以边境,其次是约以边境和埃以边境,最后才轮到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被外国媒体戏称为世界最大的露天监狱,230多万巴勒斯坦人成了以色列的囚徒,以色列陆军和海军就是狱卒。既然是狱卒,自然有心理优势,打心眼里也看不起缺枪少炮的哈马斯。于是,以军在部署就很随意,在51公里长的隔离墙附近只部署了少量的警戒部队。有限的兵力还被分散到各个警戒哨,每个哨所的兵力只有班排规模,根本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而大量主力部队则分散驻扎在以色列与其他各国的边境线附近和境内的各个营区,难以及时支援加沙地带的以军。
4.动员迟缓
以色列对土地的贪得无厌和有限的人口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矛盾。对于总人口只有959万的以色列来说,无法长时间维持庞大的现役部队。为此,以色列在保留最低数量现役军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预备役快速动员机制。这套快速动员机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一度成为世界各国军队预备役建设的标杆。
但预备役征召是需要时间的,一个预备役装甲旅或是步兵旅至少需要48小时才能勉强具备出动条件。如果是和阿拉伯国家打正规战,这个时间勉强够用,但人家哈马斯打的是非传统战争,讲究一个快打快撤。48小时足够人家哈马斯带着战利品和俘虏收兵回营了。
5.阵地简陋
为了省钱省事省人,以军对于加沙地带的警戒阵地设置的非常简陋。首先是过于依赖遥控武器站。从哈马斯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到,以军为了节省人力,很多警戒哨都换成了无人的遥控武器站,被哈马斯用民用小型4旋翼无人机从垂直上方投掷手榴弹轻松炸毁。其次是障碍设置简单。以军的障碍主要是针对平日里试图翻越隔离墙的平民,只是简单的高墙、电网与铁丝网,被哈马斯使用爆破器材轻松突破。如果能设置一些地雷、阻绝壕、崖壁等障碍物组成更宽深、更复杂的障碍场,必然可以为以军争取更多的反应时间。再次是偷工减料。以军哨所内部没有设置阻隔阵地,一旦被哈马斯突破外围,就没有了可以进行阻隔的掩体和障碍,导致哈马斯在解决掉哨兵后,轻松的长驱直入到宿舍抓人。
以军虽然吃了大亏,但巴以之间的力量对比仍然是以强巴弱,以军为了找回场子和泄愤,必然千百倍的加以报复。但除非将加沙地带230余万巴勒斯坦人全部杀光或是驱逐出境,否则哈马斯必然如同凤凰一般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