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存在的证据不少,对他的否定难以成功,其著作可能是托古而生
1.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只出了书,而是和很多历史人物有关联。在西方历史上,他是最有名气的人之一,老师是柏拉图,学生是亚历山大。他生于公元前384元,死于公元前322年,活了63岁,有不少历史记载的活动。
2.亚里士多德18岁开始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在希腊各地游学,跟柏拉图就有20年。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御医,腓力二世让42岁的亚里士多德教13岁的亚历山大。腓力二世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回雅典办了吕昂克学园,又生活了20年,有不少学生的。
3.这些活动经历,算得上交游广阔。所以亚里士多德出现在不少历史记载上了,否定他这个人存在,那一堆人也扯不清了。也有文物证据,最早的是古希腊文的《帕罗斯碑铭文》,是公元前264年的,上面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上面一段写“距今57年,哲人亚里士多德卒”,可能就是这么推算亚里士多德的生卒年的。
4.因此,历史上应该是有一个人,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这是他的真实身份,很难否定,也不好编。如果连这个人的存在也要否认,那考古就没啥好玩的,全是假的,全是编的。考古证据说,“孤证不立”,但如果有好几个证据混一起,那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是符合概率观察的。
5.但是著作传到现在几百万字,30多本书,这确实有“托古而生”的可能。有好事者,学了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著作,干脆自己也搞起创作,这完全可能。中国历史上这类托古的著作不少,学者没事干就搞创作,不想惹事就托古。如果有托古情节,亚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人最喜欢的选择,不少人都借他的名义搞创作,上千年下来著作越来越多。
6.即使是托古的,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版本固定下来了,没人再托名了,亚里士多德就成了一个学派。这个亚里士多德学派,综合了多年来古代西方人对于科技与哲学、逻辑的理解,所以就和百科全书一样。有点象儒家学派,那些观点的形成,并不是孔子一个人干的,有贡献有名气的上千年好几十人,也是有统一逻辑的。
7.也有可能真是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写的,但是几百万字怎么传下来的,确实很迷惑。如果给出明确可信的技术解释,也可以相信他就是啥都能研究。这也不奇怪,人“通”了以后,就什么都有一套理论,啥都能说一堆。解决了这个文字流传的技术性困难,也可能没有啥疑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