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执导的《涉过愤怒的海》终于过审定档,你对这部影片有何期待?

个人的期待比较有限。从过往经验来看,主打“尺度超标准”,“多年被压终于解禁”的作品,其最终给出的主题、画面往往很难承载“一直无法被开绿灯”带来的巨大想象。

而《涉过愤怒的海》,在预告片上直接打出的“自我分级”,画面上的剧情片段,都强调了内容的尺度之大。结合多年被压的情况,很难不让人将之归入上述的作品行列。

类似的案例,不说最近的《坚如磐石》(同样在预告片里强调大尺度),本作导演曹保平的前作《烈日灼心》就是一例。

客观来说,它的口碑不错,对“警察”主角的两面性诠释也确实做出了突破。从邓超等人的“协警”拥有犯罪经历,到段奕宏的“正规警察”对是否抓捕邓超产生动摇,作品都超越了“警察必须正义”与“主角必须正向”的传统惯例。

然而,我们也能看到曹保平在《烈日灼心》的“往回找补”与相对平衡,中和淡化了上述主题的表达力度。做出了这样一种安排:三个主要角色的犯案,从“有意识的主动犯罪”变成了“无意间的过失犯罪”。曹保平试图以此来为影片基调做光明化扭转,让它能够适配于复杂的环境。但是,这也严重削弱了“太阳中也有黑子,坏人也有好的一面”的人性复杂论之主题——三兄弟从根源上就不是有意犯罪的坏人,那么谈何“黑子”呢?当曹保平妥协的时候,他的主题表达,在基础逻辑上就已然动摇了

而另一部被压之作《无人区》,问题则更为严重。宁浩尝试着不做妥协与让步,完全地展示自我,从宏观主题到表达系统,再到微观体验。但是,《无人区》遭到了封禁和很大程度的删减修改,呈现出来的公映版本在表达上比较不理想。徐峥角色最后的光明化和此前行径的“被迫化”处理,使得“人性趋恶”的批判效果被极具地弱化了。

事实上,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既然作品能够被允许上映,就必然在根本上并未忤逆太多、太深。它获得的空间,至多也只是在“找补”和“平衡”的程度上相对较少,允许一定的“自留部分”而已。

而这样的程度,显然是无法满足观众对“毫不让步”的巨大期待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