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一步多难哪?凭什么要退一步?
郭宝昌宝爷殁了,83岁。
脑子里响了一声《大宅门》最后一集,李雪健老师扮的余八爷那句:
“三老太爷诶……流芳千古哇!”
话说,《大宅门》客串名角儿无数,宝爷给自己安排的,是西安的沈树仁:一个重情重义的完美角色,替白家在太后面前请功,把事儿给平了。
毕竟,在他出场平事前,白家一直在为开场那点气性惹的事犯愁。
当然话说回头,《大宅门》好看也就在气性。
白家的一切是非,基本源自老爷白萌堂开头那句“进一步多难哪?凭什么要退一步?”
这句话,其实可做整部《大宅门》总纲。
这故事真主角,是二奶奶白文氏,是老七白景琦。白文氏是个当忍则忍,回头一口把对手咬死的主儿;白景琦则是:“不是不叫我干什么吗?我偏要干什么”
骨子里,这都是打老爷子白萌堂那儿传下来的:一股子狠劲儿。
相比起来,敦厚的白大爷颖园,“一生襟抱未曾开”的白二爷,四处飘的白老三,都是配角——还就是四处飘的三爷性格最戏剧性,不拘泥。
蒋雯丽扮的白玉婷何以戏份重?因为她痴,因为她骨子里,跟白景琦是一路人。更往上,跟白萌堂是一路人:
人活着,图的是个气性。
我还记得《大宅门》播时,我们一家人坐电视前说道。有上年纪的长辈念叨:“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
大概好些人都这习惯:如果角色不够脸谱化,就分配点儿脸谱。艺术作品不是法外之地,也该进行点道德评判。
按照我们长辈的标准,二奶奶当然不是啥好人了:盘回老铺那段,也算手段用尽,巧取豪夺。
白景琦当然也不是啥好人:在济南府闯出来,明的暗的,手段用得不少。妻妾也没怎么处理妥当。
白玉婷嫁一相片,“这个闺女怎么想的?”
白老爷子也不够厚道,为了给儿子出一口气,把詹王府给坑了一下。虽说也是人家自作孽,但,“最后坑着自己了吧?”
我那时候年纪还不大,只图看个过瘾。就觉得二奶奶、白景琦、白玉婷和白老爷子这份“我要的东西非得拿到,别的我就不管”,特别有意思。特别出戏。尤其对比着身旁那些庸庸碌碌、没事打哈哈圆场过去的人,特别有意思。
稍微有点年纪了,明白过来了。
《大宅门》最后几集,快六十岁的白景琦要娶抱狗丫头出身的香秀为妻。一门里的人都在絮絮叨叨,讲道理摆事实,劝。
劝得白景琦当场拔了刀,霹雳一般大吼道:
“白家门里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归了包堆,全他妈是王八蛋!”
到后来他立遗嘱时,带着自嘲的苍凉的笑,说到这句台词:
“不是不让我干什么吗?我偏要干什么!”
这一笑,我忽然就理解了白萌堂老爷子那句气性十足的:
“进一步多难哪?我凭什么要退一步?”
当然,真琢磨懂这几句话,又得过好些年。
大多数劝你别做什么的人,都不是你自己。
他们未必知道你对自己所求的渴望,只是从旁观者角度,从已有的规矩和成例,提出建议。
劝错了,他们也并不为之负责。
如果你是一个人,那还好;倘若担着任何干系,劝的人基本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的。
要做点什么事,不付出点代价是不行的。而你所求的就是你的报偿。
劝你的人,不在乎你所得的报偿,却会更注意你付出的代价。
自己想要的东西,投注的是感情;他人相劝时,着眼点是利益。
因为人的感情无法互通,所以他人也往往无法理解,“你图那个干什么?还不如安分点。”
年轻时不听劝,是少年意气。
中年肯听劝,是因为担着干系。
老年了不听劝,是日暮途远,不在乎了。
也可能是因为活到那份上,明白了:
知道无论听不听劝,最后的甘苦,都是自己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话,只能自己劝自己。
他人说的话再有道理,是他人的意见。
一路走来,甘苦自知。人自己所爱的,所要追求的,愿意为之牺牲的是什么,真只有自己知道。
《大宅门》的绝大多数冲突,都来自于一口气。
白老爷子一口气詹王爷卯上,白老三一口气和贵武卯上,二奶奶一口气和杨九红卯上,白景琦一辈子跟人到处卯上。白老三最后宁死,一口气没输。
连“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当了一辈子好人的白二爷,临终前都动了一次气。
白老爷子和白景琦到老来耍那一下横,其实颇有点伍子胥的意思:“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
其实他人劝伍子胥别那么惨烈地对楚国报仇时,又未必了解伍子胥父兄皆亡、东行奔吴、行乞于市的惨烈吧?
劝人放手总是容易,因为做出割舍的不是自己。
这就是《大宅门》的动人之初,不一定四平八稳,但看着舒坦:
不一定成全所有人,但得成全自己。
无论多少次,别人怎么劝,劝得你心动时,记得告诉一下自己:
“他们并不知道我多么爱我想要的这个,他们只是从旁观者角度给意见罢了。”
而郭宝昌导演扮演的角色沈树仁,就仿佛命运的使者,成全有气性的人。
毕竟:
“我进一步多难哪?凭什么要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