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因:独裁和派系

1949年前国共大陆之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对于共产党胜利、国民党抑或是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中共方面早有定论,那就是中共采取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政策方向正确,应用得当,因此取得了胜利;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在败居台湾后,也多次有反省的动作和表述,但总归是众所纷纭,莫衷一时,似乎没有定论。

然而,我们如果仔细研究读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国民党蒋介石的失败,虽然有诸多因素,但关键之处还在于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互为营垒,再加上国民党的组织涣散,无法形成统一的路线方针,没有凝聚力所致。

先说国民党的派系问题。国民党是由各个派系组成的政党,这是当时中国特有的国情所决定的。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了皇帝的统治,新生的革命党又没有能力完全控制全国,于是那些有实力的地方军阀便应运而生,纷纷成为独霸一方的土皇帝。表面上拥护国民党的领导,而背底下各自为政,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如东北之张作霖(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服从蒋介石、国民党)、山西之阎锡山、广西之李宗仁和白崇喜、云南之龙云以及四川之刘湘、刘文辉、邓锡候之辈,没有一个真心服从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大这家熟知的“蒋桂战争”、“蒋冯阎中原大战”,就是蒋介石和李宗仁、白崇喜、阎锡山、冯玉祥之间为争夺地盘而发生的战争,当然最后都是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这些人只有暂时低头认输,但是一旦逮到机会便又马上给蒋介石制造麻烦。1936年的“西安事变”就是东北军的张学良和西北军的杨虎成,对蒋介石让东北军和西北军充当进攻红军的炮灰消耗实力,而让其谪系部队享渔翁之利的不满情绪的一次大暴发。

其实不独蒋介石和其他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地盘、扩张实力经常发生这样的斗争,在国民党序列里的其他非蒋谪系部队、甚至蒋军的谪系部队之间也经常发生类似的内斗。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台儿庄大战时,进攻日军的主力是桂系李宗仁的部队,而外围侧应的蒋系的汤恩伯部,在大战的紧要关头,当李宗仁急需支援的时候,汤恩伯为了保存实力就是按兵不动,结果导致此次争役没有完全达成全歼日军的目标。因为在国民党军队里,有人有枪就是草头王,军队被打完了就什么也不是。

同样的故事在1948年国民党对共产党发动重点进攻时就上演了:当时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率领下包围了蒋介石四大主力之一的74师,激战正酣,74师危在旦夕,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与74师近在咫尺国民党军队,除了83师师长李天霞在蒋介石严令威迫下,派该师中战斗力最弱的57团象征性地“来援救”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民党军队的影子了。可见国民党军队各部自保自私的心理是何等的严重,在这种情形下,这个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时任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汝瑰在日记中写道:“余以纯军事立场觉得此次失败十分怪异。盖74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五六公里之遥,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各部队如此不协调,战斗力如此之差,除失败而外,当无二路。” 不能说国民党军队是一盘散沙,但和共产党军队那种在上级的通盘布置下,为了友邻部队敢打光拼光的精神比起来,其实力当然不在一外档次上。

无独有隅,在长江以北战事已定,国民党大厦将倾之际,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行“总统”之权,而实权还是掌握在已下野的蒋介石手中,李宗仁谈判做不了主,打仗调不了军队,什么事也做不了。因为李宗仁是桂系,和蒋不是一伙的,蒋介石当然容不得李宗仁成功,所以对李宗仁所做的一切致力维系国民党统治地位的努力都加以阻挠,甚至明明知道李宗仁此举完全是为了挽救国民党的命运,比如和中共在北平举行的谈判,眼看就要谈出成果了,因为蒋介石忌惮李宗仁的成功会削弱他的地位,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坚决反对,结果连最后和共产党谈判的机会都失去了。由此可见,连作为国民党统帅的蒋介石都囿于派系圈子,而不能主持公道,更不用说在国民党军队体系里以派系圈子维持生存空间的其他将领,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如何能跳出派系圈子为国民党的命运奋斗呢?

而共产党和蒋介石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军队是共产党和人民的,而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按理说,共产党的军队在创立之初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建立起来的,如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发展出来的军队,贺龙在湘西带出来的军队,刘志丹的陕北红军,陈毅的江南游击队等等,最后都是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为共同的目标作战,只要党中央同意,任命谁去领导都可以,都能指挥打仗。这一点,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这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发给每个战区指挥员的电报上,一般都以“中共中央”或“中央军委”的名义下达,极少以“毛泽东”的名义下达指示,既是有这样的电报,也是发给和毛泽东有特殊关系的指挥员,如林彪、陈毅等人。实际上,在三大战役的指挥上,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主,辅之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人,行使的是集体领导权力,如果那个战区的指挥员听,则违抗的不是毛泽东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因此,没有那个人敢冒反对党中央的危险来违抗军令,中共中央最高统帅部的指示和命令,因此可以完全地得到执行。

蒋介石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独裁。蒋介石周围则没有和他平起平坐共商国是的人,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见重用,如李宗仁、白崇喜之辈。蒋介石用的人基本上是他所谓的黄浦军校的学生,他以校长之身份,一人独尊,一人指挥。以一个之智慧,又怎么敌得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人集体的智慧呢?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他一向喜越级直接指挥,在蒋身边负责作战事务的国防部三厅厅长郭汝瑰几十年后写道:由于当时通信不发达,战场情况千变万化,蒋虽是根据前方的报告作指示,下达命令,可是命令下来,情况已经变化,而军师长因怕

受军法审判,有时明知蒋的指令有错也执行。白崇禧当时就批评道:蒋“远离前方,情报不确,判断往往错误”,认为国民党军队的失利为蒋军事干预的结果。何应钦则批评部队用人,团长以上皆由蒋亲自决定,完全不经国防部评判会议审定,故而造成军事失利。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能不说,那就是组织方面。共产党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而国民党则十分松散。具体表现在,加入共产党的门槛很高,要求很严,一旦叛党或离开共产党,就很难再回到共产党阵营内;而国民党没什么门槛,只要认同就可以加入,而且退出后也没有什么惩罚措施,还可以回到国民党。国民党不是靠组织,而是靠蒋介石的权威独裁以及特务组织。所以蒋介石以特务组织来维系统治,名不正、言不顺,所作所为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自然为人民所唾弃。

     而共产党则以支部建在连队的组织方法,把党的组织结构牢固地扎根到基层,使普通战士都成为执行共产党政策、宣传共产党政策的人,更不用说共产党员,或者说共产党的干部。相对于国民党的组织在国民党军队中极为弱化的情况,也就从侧面证明了,共产党毛泽东强调的“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共产党及其军队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是因为得到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把分散弱小的个体力量,集合到一块,形成强大的合力。国民党一盘散沙式的组织形式,在这样强大的力量面前不败才怪。国民党一党之力都奈何不了共产党,那么凭蒋介石一人之力,加上他的特务警察组织,同样也不是共产党的对手。因此,国民党蒋介石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纵览民国历史,对于蒋介石其人,我们看到他其是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是一个深受儒家思相教化的人,也是一个爱国者,这一点有他坚持抗日的行动为证。然而,他虽是一个手腕娴熟的政治人物,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指挥者,对军事而言,他与毛泽东相差甚远,以故毛以弱小成强大,蒋以强大变弱小,强弱易位实属必然。但是后人要汲取的是,蒋介石的派系和独裁,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发挥其作用,但是过了那个时间点,换了对手就该用新手段了,如果还用老一套,自然免不了落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