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去看了志愿军,感觉很平淡。

作为2个小时的电影,只能说这部电影是合格的,但是看下来有一个最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流水账。

尽管突出了首战两水洞,突破大同江,奔袭三所里,血战松骨峰,但感觉上还是缺乏重点。

感觉得出来,导演是想设计表现一个终极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出兵?可能想展现一个大决战式的全景电影,但总感觉力气够不到的感觉。

但是问出几个问题的画面,回答的感觉都不是很到位。

全景式的决策应对,反而还不如《跨过鸭绿江》,反而有点像看一部简介书,很多地方就是一笔带过,很多东西就是很简单的展示一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东西成了片段,夹杂在里面。

反而是决策层次的东西,表现的最好。

其实那个武器专家的疑问,会议室里的人都回答不了,所以,导演搞了一个蒙太奇,让教员超越时空来回答,本来这个立意很好,但是呈现出来的东西,真的有些错位,唇寒齿亡,三路来,一拳打得开,免得百拳来,这些都是最好的回答,但都没有呈现出来。

但这里最好的表现,是教员说斯大林翻出了两个口袋底,这段真的不错。

第二个是梁兴初问,彭总回答,这里只能算中规中矩,但彭总的没有先回答,倒反是跑出去看谁在哭,这里处理的很好。王元辉的彭总塑造的很好。

第三就是松骨峰上的战士,伍修权一起回答,这段处理的也还行。这段最大的惊喜在于指导员说,尽力保存自己,积极灵活的消灭敌人,这才是真正的战术指导原则。

看得出来,导演是想干净利落的全景式展现,其中也埋了一个终极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但总的感官下来,有些平淡。

现在,全景式展现,电影天生不如电视剧,像大决战这样的史诗电影,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

现在的电影,基本上应该都是小切口,大立意,这点做的最好的居然是一部电视剧《能文能武李延年》,短短十几分钟政治工作,就把为什么作战,怎么作战,怎样看待牺牲,说的是清清楚楚。

原本用康洪雷的剧本思路,目光聚焦在一支小队身上,也是很好的思路,所以长津湖即便加了很多决策层的东西,但也还能大卖。

但这部志愿军就太碎片化了,原本用李默尹,作为观众的化身,让人紧紧跟随李默尹去看,这立意本来也还行,但是现在看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自己视角,反而成了莫名其妙的东西,一个人在战场到处乱跑。

总之,这电影是合格的,但是很稀碎,就像流水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