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观双影之《志愿军雄兵出击》

郑州之前阴雨连绵,刚好放假也放晴,干脆看电影。又是连着两场,这种下午场2点半的人挺多,一百人小厅坐了个七七八八,旁边做了两位妈妈,一个带着小学左右的小朋友,一个是跟老公来的。身后一对年轻情侣,俩人对检票时听到旁人对这部电影“有啥看的”的评价颇有不满。至于我为什么决定看,一个是等了一天发现某游戏论坛影音区风平浪静没有任何一家水军,一个是张师座已然看完发了评论,扫了两眼看意思是差不到哪去,那就看看呗。

开场龙标后面跟了个八一场的标,我的印象里长津湖金刚川好像是没有的。时间是从朝鲜内战开始,大概分了北京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政治外交与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这两部分,我觉得分了四个层次吧,毛、周代表的中央决策层(以及后半段去联合国大会发言的外交团队),彭德怀和志司所在的前指(其中主要是正面刻画了毛岸英的形象),军、师一级的指挥层还有团、连一级的基层行军战斗故事。战争戏主要是表现了入朝首战两水洞战斗,第二次战役的三所里、松骨峰两次战斗。

美军这边建模很不错,仁川登陆时的B29 和海盗战斗机(标志性的机翼一眼就认出来了),还有战列舰的特写;三所里松骨峰又换了飞机(机翼是平的,一闪而过就没太认出来)让我以为是战雷给了授权。后面又是在苏联参观T54(应该是哪里找的59),大量老演员潘兴开炮的画面,航母和T34-85在图纸上亮了相。虽然是30帧卡的不行,但是至少有了吧。这种数字资产越来越多,很多故事的讲述成本就越来越低了,是好事。

和长津湖金刚川这种短时间出品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好像还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叙述的角度比较高,国际局势,人民生活,领导集体决策过程都照顾到了。虽然很多话让毛主席和周总理一个人说了,但是能够理解,为了在说清楚来龙去脉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时间,毕竟这段历史在2023年的中国大家还是相对比较熟悉了。然后就是演员超级多,这应该是类似建国大业那种献礼片的规格,大量人物出场,讲述各个层级的故事。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得台词和镜头大部分都做的很优秀。由于人物众多,所以选择合适的场景和台词,让观众在三两语句中就能感受到人物的特点非常重要。合适的场景和镜头,就能在人物交谈过程中通过画面来传递更多不需要语言的信息。所以在电影中,我能看到年老但思维灵敏且狡黠的叼着烟斗的斯大林、狂妄的麦克阿瑟和谨慎的李奇微、能够听取多方意见并把握重点的毛主席周总理、年轻爱笑的乔冠华、以及战斗戏中从司令到通讯兵的各级指战员,都非常的生动。

具体让我印象深刻,有所回味的是两段戏。一段是周总理主持部队讨论入朝时和归国科学家的对话。大概是我们装备和工业实力远不如美,他从科学角度看不到获胜希望。周总理问他为什么还要回来,他说这是这片土地上唯一有希望的政权了,刚建国就组织群众分田地,打疫苗,这些他看在眼里。总理就说,这仗是为了新中国的生存。这段看似两个人或者叫两派人的思想有冲突,但其实都是为了这片土地,为了人民考虑,只不过一个是科技角度一个是政治角度。其实这也解释了当下的一些问题,不是为什么这么选,而是没得选的问题。

还有一段应该是大家看过都会有印象的,松骨峰战斗结束,副连长孙醒问三连还有活着的吗,一只只手从死人堆里举起突然转到联合国我方代表发言的举手示意。就这一段几乎是完美展现了什么是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再联系前面从总指挥彭德怀在地图上敲定二次战役底线是三所里,到112师无线电静默14小时急行军奔袭100公里直插三所里再到三连为阻击美军死战松骨峰。这些共同把我志愿军超高的组织度和坚决的执行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又作为外交上的谈判底牌,当面打击了美方的嚣张气焰。就像一个巨人的语言与手脚,合而为一非常协调,能把这种精神这样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我觉得这部电影得目标确实完成的非常好。

最后说说瑕疵吧。主要是战斗场景,中间有几段类似的美方坦克机枪扫射我方连倒四五个的镜头,太重复了这两场战斗都各有两个这种相似镜头,难道素材拍少了?(我不吐槽这种镜头科不科学,因为电影时长在那摆着,但是搞重复镜头跟压缩时长相冲突)还有一个我最不能忍的,一颗手榴弹炸坦克是一团火,集束手榴弹炸了还是那么大一团火,一个炸药包炸了,又是这么大一团火,明明是这种级别的制作,分几个特效行不行。。

总体来说,是值得观看的电影,至少不会太失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