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律师:追捧艺人,应避免过度、非理性或违法行为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前一段时间,某演艺组合在西安举办演唱会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让追捧艺人乱象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到底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喜欢的偶像?艺人在引导粉丝方面还有哪些提升空间?粉丝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过度、非理性和违法行为?日前,《中国青年》记者采访了民进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优秀律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宣传与联络表彰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沈腾。

中国青年》:以前一段时间某组合在西安举办演唱会出现的粉丝追捧艺人乱象为例,可能涉及哪些违法违规行为?又该承担哪些法律后果?我国现在有哪些和追捧艺人有关的法律法规

沈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前一段时间某组合在西安举办演唱会期间出现的一些粉丝追捧艺人乱象涉嫌诸多违法犯罪事实。诸如在文艺活动现场拉侮辱性条幅的行为、肆意聚众举旗游行的行为均可能触犯行政法规。再如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聚众斗殴的行为,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故意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等或触犯刑法。另外,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以上乱象还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总的来说,不论从刑法、民法还是行政法的角度,粉丝在追捧艺人过程中涉及的乱象都可能导致其面临不同的法律风险和后果。如果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犯罪,相关人员将面临被处以有期徒刑、管制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构成侵权,要赔偿损失、公开赔礼道歉;触犯行政法规,要被处以罚款、警告或其他行政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艺人及经纪公司、管理机构需要对粉丝的追捧行为进行正面告知和声明,加以有秩序的引导和管理,确保其合法合规,才能避免以上乱象发生。

中国青年》:粉丝做出一些出格的追捧艺人行为时,或许是出于法不责众的心理,司法实践中对粉丝尤其是未成年人粉丝的法律追责是否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如果出现事后追责的情况,哪些人有比较大的可能会被法律追责?

沈腾:当粉丝,尤其是未成年人,做出一些出格的追捧艺人行为时,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确实会面临一些特定的法律问题和挑战,如法不责众心理、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群体性事件取证难追责难等问题。所以,在某些情境下,当大量人群集体参与某一行为时,好多人就会利用以上情况,产生各种侥幸心理,可能会觉得自己不会被单独追责,从而更容易产生出格行为,这种心态在大型活动、集会或抗议中较为常见。其实这是一种法律误解。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即使有大量的人参与违法行为,每个参与者仍然可能面临法律追责,不会因行为人的数量众多而放弃对违法行为的追责。

另外,虽然未成年人的行为能力相对有限,但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另外,对于未满十四周岁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对于十四周岁至十八周岁犯罪的,会根据其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即便未成年人因年龄原因未被追责,但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如父母或监护人)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因其行为造成的损失。

另外,出现不良行为群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可能会被追责,通常组织者在不良行为之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或者策划了违法犯罪行为,如若组织者或者领导者是具有责任能力的成年人,有极大可能对其追责。

值得说明的是,艺人、经纪公司和维持秩序管理机构虽然不直接参与集会,但如果他们未能对粉丝行为进行适当引导和管理,也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目前随着执法水平和侦查科技手段的提高,即使粉丝有“法不责众”的心理,逃脱法律侦查、避免法律追责也是很难的。

中国青年》:很多艺人公司包括活动主办方都曾在媒体上呼吁过粉丝要遵纪守法,不要做出一些出格行为,但是实际效果来看有些收效甚微,您认为艺人、经纪公司和一些活动主办方在呼吁理性守法面对艺人方面还应该有哪些提高的空间?

沈腾从法律角度分析,艺人、经纪公司和活动主办方在呼吁粉丝理性面对艺人方面确实有需要提高的空间。一是增加违反秩序法律后果告知书措施。明确告知粉丝,违法行为可能带来的具体法律后果。这种直白的告知可能会更加有力地震慑那些可能违法的粉丝。二是紧密与警方合作,做到无缝对接。艺人和主办方与当地警方紧密合作,提前进行安全规划,包括安排足够的安保人员、设立警示标志等。这既可以预防违法行为,也向粉丝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任何违法行为都可能受到制裁。三是进行教育宣传。主办方可以与艺人合作,制作相关宣传片或短视频,宣传理性追星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通过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对粉丝进行教育。四是更加严格地进行活动管理。对于那些可能引起粉丝集结和激烈行为的活动,主办方应更加严格地进行管理,包括控制入场人数、设立特定的观众区域、确保有序进出等。五是引入粉丝后援会参与管理。许多追星群体都会自发组织粉丝后援会,主办方和艺人可以考虑邀请后援会中的粉丝代表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粉丝的需求和想法,同时也可以利用粉丝代表的影响力来呼吁其他粉丝遵纪守法。六是建立反馈机制。主办方应建立一个反馈机制,让粉丝能够及时地提出他们的担忧和建议,从而使得主办方可以及时调整策略和措施。

中国青年》:现在不少追捧艺人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或者是公共秩序,除了上述提到的极端例子,粉丝到机场接机拥挤引起混乱成为常见事件,甚至还出现过粉丝追上飞机做出了一些影响飞行安全的行为,作为普通人如果受到了粉丝出格行为的影响又该如何维权?

沈腾:当追捧艺人行为影响到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或公共秩序时,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艺人的公共形象,而且还可能构成违法行为。受影响的普通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维权:一是及时选择报警。当您认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或者公共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时,首先应该考虑报警。例如,粉丝在机场引起的混乱或者在飞行中的不当行为都可能构成对公共秩序的破坏。二是拍照或录像取证。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尽可能安全地记录下相关证据,如拍照或录像。这将有助于后续的投诉或法律诉讼。三是及时追究侵权责任。如果因为粉丝的行为遭受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可以依据《民法典》追究其法律责任。例如,如果粉丝追车导致交通事故,他们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四是向相关单位举报或投诉。例如航空公司或机场管理部门,他们有责任保证旅客的安全和航班的正常运营。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后果发生,否则将承担一定的责任。五是利用自媒体营造公众舆论。在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上分享您的经历,有助于引起公众的关注。不但可以给违法者带来一定的压力,也可以督促相关机构尽快采取措施。

中国青年》:粉丝因不满调侃甚至辱骂艺人的公司老板、团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也不时有粉丝会被艺人或者经公司法律起诉。和传统“买与卖”等价交换的经济模式不同,粉丝经济总是有一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意味,这是否也就意味着粉丝作为消费者没有所谓常态化、合理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诉求?在哪些方面,粉丝可以合理合法地维权?

沈腾:粉丝经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与传统的“买与卖”模式确实是不同的。粉丝因经济问题、受教育程度、心理偏好等诸多原因确实有其独特性,在粉丝经济中,往往出于对偶像的喜爱、支持和情感投资而购买产品或参与某些活动。然而,当这种情感投资遭遇不公平待遇或不被尊重时,冲突和摩擦可能会产生。值得注意的是,粉丝有权对他们所支持的艺人或者团队的活动、商品或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但是,这种表达应当是基于事实、客观和尊重的,侮辱、诽谤或恶意攻击都是不被允许的,可能导致法律纠纷。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粉丝的表达渠道和诉求方式。一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如果粉丝购买了与艺人相关的商品或服务,但发现其存在质量问题或与宣传描述不符,粉丝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维权。二是依据《民法典》规定,如果粉丝购买了演唱会门票,但由于组织者的原因导致活动取消或改期,而没有得到适当的补偿,粉丝可以依法提起诉讼。三是投诉和举报。在与艺人或经纪公司之间的交往中,如果存在不正当的经济交易或其他形式的不公平待遇,粉丝可以向艺人的行业协会或者经纪公司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提出诉求。四是进行舆论与公共监督。粉丝可以在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上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批评,以期待引起艺人或经纪公司的关注并得到合理的回应。五是提高对粉丝权益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尽管粉丝经济中确实存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粉丝的权益可以被无视,随意被侵害。对于经纪公司和艺人来说,尊重和保护粉丝的权益不仅是法律责任,更是维护自身声誉和粉丝基础的必要手段。

值得提醒的是,粉丝有权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但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权益,避免过度、非理性或违法的行为。同时,艺人和经纪公司也应当更加关注粉丝的真实需求和权益,建立和完善与粉丝的沟通机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