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因为诺兰去夸《奥本海默》了,真的很普通
今天奥本海默上映,挺好奇大众口碑就打开豆瓣看了一眼,发现这网站现在的高赞影评也是看不懂,我尝试翻译一下。
-“满分十分!这次诺兰发挥的确实有水平”
翻译:先水一句废话。
-“从叙事手法到剧情推理像大家展示了多么成熟的水准及技术”
翻译:错别字就算了,到底多成熟?什么水准什么技术,你倒是说清楚啊……
-“但是看完奥本海默,我大概能预料到票房表现,这不会是一部大部分人都喜欢的电影,艺术性大于商业性”
翻译:意思我自己是小部分人,我能欣赏艺术,而大部分人都不懂艺术。
-“希望我们也能早日有人拍出这种克制、含蓄……”
翻译:没有什么爆炸特效,先归为艺术片;艺术片再吊打爱国教育片。
说实话,还没我会吹。豆瓣这个曾经最小众,讨论艺术气氛最浓厚的地方,竟然已经烂成大众点评上10块钱好评的水准,还能吸引这么多人点赞…
到现在没看到一条夸奥本海默的影评,正儿八经讲出它哪里好,值得被这么夸。
所谓对话里插特效的蒙太奇手法,在艺术片里明明到处都是。插的粒子特效跟核聚变核裂变关系也不大,跟素材网站下载的那种通用4K特效倒是很像。
我记得电影宣发时明明还提了特效,现在一上映闭口不谈,改成人物传记艺术片,你也知道特效是一点都没有啊。
传记电影最基本的人物弧光,情绪代入同样一点没有;因为从主角到配角95%的观众都只能知道个名字,根本不知道他做过啥。
就说主角,奥本海默一个人玩矿石和被霸凌的童年一点没拍,所以这个人从头到尾沉默寡言,在学校不搞学术非得玩社团,最后再搞人妻,主打一个莫名其妙;观众只能默认这人本来就是个谢耳朵式的人物,可是谢耳朵这样的科学狂人又怎么会突然一下子同情起日本人呢?
看完电影,你真理解了奥本海默吗?你走进他内心了吗?你真能代入伯克利时期美共运动的紧张吗?你能代入他对三个女人的感情吗?大段的法庭戏真能让你理解本片重点即他为什么突然变菩萨吗?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蒙着一层窗户纸。
不要再因为诺兰去夸这部电影了,真的很普通。
虽然是人物传记电影,但内核是为历史上美国的作为做美化——你看人家核武器项目负责人多么的又悲天悯人的精神,你还好意思说美国甩核弹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都不仅仅是暗示,电影还明示了这点)。
对于不熟悉二战历史的观众来说,简直好的不能再好的PUA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