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茅奖得主刘亮程,新疆还有哪些作家?

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新疆作家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本巴》获奖,这也是新疆作家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

500

刘亮程老师发表了获奖感言:

    “感谢茅盾文学奖,感谢每一位评委,感谢新疆这个地方,多民族的文化生活给了我丰富的滋养,使我写出《本巴》这样的长篇小说,也更感谢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它给了我智慧和力量。《本巴》是我写的最愉快的一部小说,是我写童年的天真史诗,我想每个写作者心中都住着一个永远长不大的5岁孩子,每当我写到最深情处,心中的孩子就会复活,他会代替我去看这个世界,代替我去说话,这就叫《本巴》。”

刘亮程

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新疆作家协会主席,自治区文联兼职副主席。

500

刘亮程于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小说《虚土》《凿空》《捎话》《本巴》。

从《捎话》到《本巴》,刘亮程老师将二百多年前的土尔扈特东迁,上万人和数百万牲畜牺牲在途中,最终回归祖国的故事用文字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人物、场景、历史让它以史诗的方式讲述出来,细腻又震撼。

《本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通过三场被梦控制的游戏,用故事中的虚拟人物洪古尔、赫兰和哈日王三个孩子,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在本巴国,他们把沉重的生活变成有趣好玩的游戏,人们只能活到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

他曾说:“让一部小说中途转向的,可能是我内心不想再写一部让我疼痛的小说。《捎话》中的战争场面把我写怕了,刀砍下时我的身体会疼,我的脖子会断掉,我会随人物死去。而我写的本巴世界里史诗是没有疼痛的,死亡也从未发生。”

从黄沙梁村的故事到10年漫游新疆,乃至新疆南北各地;从身边生活的家园到记录一个孩子“对于大地的冥想”,在他的书中,有着质朴纯洁的农民、万紫千红的辽阔边疆和英勇无畏的勇士。

文学的力量能够温暖孤独的心,也能够鼓励更多人走过生命中的坎坷。

在刘亮程老师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看到现实的影子。

500

▲刘亮程作品集

在“聊撩好书”往期内容里也给大家介绍和推荐过新疆优秀的民族作家,刘亮程老师的此次获奖,也充分体现了新疆文学的璀璨耀眼之处。

除了刘亮程老师,还有哪些活跃在华语文坛的新疆作者呢?

相信你也一定能从这些作者的文笔下体会到强韧的生命力、热情风趣的感染力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这次担任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之一的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同样也来自新疆。

500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哈萨克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出生于新疆北塔山牧场,1979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毕业之后,分配至新疆文联担任编辑一职。

八十年代中期,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和文学翻译及民歌翻译。

代表作有《永生羊》《天狼》《蓝雪》《天黑又天亮》《枸杞》等。

叶尔克西既是热心追求美的作家,又是擅长表现悲的作家,“感伤美”是她散文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提及她和哈萨克族文学传承的关系,她说道:“在新疆这样多语种的地方,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意识里总是有一种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概念。像我,我的母语就是哈萨克语,我在家里跟我的亲戚朋友讲哈萨克语,这都是天然传承的,就像说汉语的孩子背唐诗一样,我的知识构建,比如最朴素的民间哲学、谚语化的东西都是在血脉里头的。”

500

秉持着这样一种初心,她的代表作之一的《永生羊》被改编为电影,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担任编剧并兼任副导演,将此电影搬向银幕,成为了国内首部用哈萨克语同期声拍摄的故事片。

此片随后又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翻译奖”、首届“天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永生羊》以其史诗般的节奏向观众娓娓道来,电影画面尽善尽美,给人以诗歌般的意境,同时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眷恋和反思,坚守哈萨克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对于整个哈萨克族文化的书写极其有意义。


帕蒂古丽

500

帕蒂古丽,女,1965年生,维吾尔族,新疆沙湾人。

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学员。

已出版散文集《隐秘的故乡》《散失的母亲》《思念的重量》《模仿者的生活》《水乳交融的村庄秘境》,其中《蕴情的土地》入围“第四届三毛散文奖”,长篇小说《百年血脉》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第三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北京市优秀图书奖”。

长篇小说《柯卡之恋》获“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散文《思念的重量》获得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模仿者的生活》获2012年度《民族文学》奖、最佳华文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散文《被语言争夺的舌头》获得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

500

帕蒂古丽是新世纪散文创作名家方阵中的重要一员,她的散文通常给读者呈现出一种对家乡的坚守,以小说写散文的风格。

在某一访谈中她说到:“我的写作看起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认领,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领。‘你’在时间中险些被‘我’丢失了,我终于看着她沿着记忆回来,重新找到我。”

这位远离故乡的漂泊者,用“时间”捡拾着在新疆生活时光的影子。

总是能给同样在外对家乡思念的人给予安慰和鼓励。

在《时间在影子里行走》中,帕蒂古丽通过大梁坡的时间量度与通常意义上的标准不一致这种说法,写出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一直往前的概念,对于大梁坡的农民们来说,时间更是表述春波秋收、夏至冬藏的概念。

500

在帕蒂古丽的童年时期,父亲对她颇为影响。

父亲是兄弟姐妹对生活的希望,即便每当子女们不愿干活时迎来父亲满口的责骂,但他们并不以此害怕恐惧,反而把这声责骂当做一种享受。

父亲每次的激进,都会让子女们安心,因为正当父亲还有这样的激情时他们才放心父亲还健在。

在帕蒂古丽和弟弟妹妹们的心里,“母亲”是缺席的存在,《百年血脉》里父亲是家庭唯一的依靠,生活对父亲的打压,是她散文中极力刻画的场面。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500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哈萨克族青年作家,1992年1月出生于新疆精河,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研究生班,现于北京供职于民族出版社。

代表作相继在《民族文学》《散文选刊》《天涯》《青年文学》《大家》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其作品有《葬礼》《艾多斯舒立凡》《守灵之夜》《翟娜》《单身母亲日记》等。

出生在新疆边陲小镇的她,从没有想过写作可以维生。

度过漫长的内初班、内高班的求学生涯,阿依努尔考入了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开始了普通的大学生涯。

再后来她受到朋友的鼓励,在《民族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处女作《葬礼》。这便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于是毕业后的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银行工作的机会,入职民族出版社,走上了编辑和写作之路。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是一个勤奋、扎实的写作者。

在她的笔下能够展现出哈萨克族生活的多姿多彩。

500

身处他乡,心里却牵挂着远在边疆的故乡。

这是每一位新疆作家内心最独有的情怀,这也促使阿依努尔在大学期间认识许多哈萨克族朋友,与他们交流共处,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助推了阿依努尔的创作,也促使她走上了文学翻译之路。

她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并感受到哈萨克族文学的魅力。

从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开始学习斯拉夫文,她陆续翻译了十几万字的哈萨克斯坦小说作品。

她翻译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了《世界文学》《延河》等刊物,她也曾参与民族出版社与哈萨克斯坦联合组织的翻译项目《当代哈萨克斯坦小说精选》,引发了许多关注。

500

新疆文学的多彩之处在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创作了大量文化作品,汉族作家同样会受新疆各族同胞风俗习惯的影响,并将其反映在字里行间。

闭上眼,书中的文字仿佛跳跃在辽阔的草原,骑着俊俏的野马肆意奔跑。

你能够体会新疆作家文字中透着强韧的生命力,体会到硬朗与质感并存。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有关新疆作家的讯息,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本文参考公众号:

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

深巷书评

新疆文联

我从新疆来·人物篇

主      编:阿布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许露琪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穆巴热克

作      者:穆巴热克

校      对:先木西艳

排      版:沈菲凡

图片来源:豆瓣、网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