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驴得水》:这些启蒙者让人忍不住哭
《驴得水》这部电影,确实如它的宣传口号所说:这是一部喜剧,看了你别哭。或者不好说,它其实就是一个悲剧,启蒙者的悲剧。
剧中的主要人物孙校长和三个年轻老师都是有着美好理想的启蒙者,改变农民们的“贪、愚、弱、私”,他们来到西北一个缺水的山沟里办学校。最后却发现“贪、愚、弱、私”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孙校长看似公正、有理想、能做大事,其实心中的贪念误了全体!他虚报人头领空饷来养驴;为了隐瞒错误,找铜匠冒名顶替“吕得水”;为了让铜匠照相,默许一曼去“睡服”他,又逼着一曼向铜匠老婆承认这事;为了满足铜匠的报复心他让一曼向铜匠道歉、还亲自操刀把一曼美丽的卷发剪成丑陋到不忍直视的“阴阳头”;为了满足特派员的要求,他不惜在女儿面前下跪,求佳佳帮她隐瞒真相、参与欺骗。他常用一句“格言”来支撑他的行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他的一连串的“小错误”,最终逼疯了张一曼,导致她自杀,也使女儿落到羊入虎口的境地。校长怀揣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对教育事业有着天生的热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女儿亲手逼上绝路而不知反省,影片中佳佳在伪装的灵堂里面面对美国慈善家,准备坦白一切的时候,他的父亲一下子跪了下来,称述他这些年他为教育事业的坚守和付出,但是电影的镜头对准的却是一个祭奠的奠字。他以为他已经接近实现目标了,却不知道他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发生质变了,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怀揣着实验农村教育的团队了。
铜匠的坏并不让人觉得意外。他本来就是个愚昧无知的铜匠,他来修铃铛,却被校长留下来假扮吕得水。因为愚昧,怕减了阳寿,他坚决不肯照相。大家束手无策时,一曼挺身而出,“睡服”了铜匠。铜匠对美丽的一曼产生迷恋,分别时依依不舍,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只是这么个不识字的邋里邋遢的铜匠,他怎么可能理解一曼这种新时代自由开放新女性的性爱观?他以为一曼喜欢他,一曼却说“你在我心里就是个牲口”。他的失望转化成了憎恨和报复。喜欢的东西如果得不到,就干脆消灭掉。他让大家骂一曼、一曼打自己耳光向他道歉都不够,他还要剪掉一曼的头发,因为那头发好看,却不能为他所有!他还是个可怜虫,对自己凶悍的老婆怕得要死,连家都不敢回。虽然在佳佳的帮助下他已经能看书识字,但是,佳佳却没能教会他做人。正如周铁南讽刺他的话----“牲口就是牲口!”一个卑微的“牲口”一样的人,一旦手中有了权力,本性中的恶立刻就被激发出来。
周铁南这个年轻人,乍看起来血气方刚,很有正义感。上大学时曾经为了自己的老师打伤系主任;敢顶撞特派员;敢阻止特派员杀驴;喜欢佳佳也敢直接表白。可是他所有的“勇敢”都抵不过一声枪响。当子弹擦着他的头皮飞过,当真真切切的危险摆在他的面前,他吓倒了。要伸张正义的勇士立刻变成了匍匐在特派员脚下的走狗,在他心里只剩了一个愿望------活命。为了自保,他毫不犹豫地把曾经心爱的女孩佳佳推向险境。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找到理由-----“先保存力量,以后再反击”。他怯懦、自私的本性此刻完全暴露出来。当警卫进来要强奸张一曼的时候,张一曼本能地向周铁男发出呼救,而周铁男也本能地拿起家伙要砸向警卫的时候,警卫轻蔑地嘀咕了一句,你呆在这里干嘛;瞬间周铁男就怂了。而此时的张一曼除了挣扎反抗,也再也没有向周铁男发出一声呼救了。
善良、感性的张一曼和周铁南一样是个弱者。作为三十年代的知识女性,率性而为的她全盘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性解放思潮。她无所畏惧地凭一时兴趣和异性发生关系,在她看来,这是两厢情愿的事,没什么不光彩。她不想被人管,只想自由自在做自己。她有着漂亮的卷发和动听的歌喉;她善良,为了多招学生愿意捐出自己的工资;她勤快,为大家做饭,还一针一线给大家做校服;她愿意付出,铜匠坚决不肯照相,她去“睡服”他;她勇于承担,铜匠老婆来闹,为了学校安宁,她站出来承认;她不逃避不推诿,为了解决学校的麻烦,她自煽耳光向铜匠道歉,对于裴魁山的辱骂和铜匠的恶毒报复她无声承受。
善良是美德,问题在于张一曼完全不知道保护自己,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以前她就生活在校长的保护之下,这次校长一点一点剪去她的头发时,她还在回忆着和校长一起欢乐起舞;幻想着大家穿上她做的新校服,开开心心照合影!她本不该去向铜匠老婆承认,哪怕是校长和裴魁山逼她认!她承认了,就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她为了让铜匠死心,直率地对铜匠说“你真以为我喜欢你啊?跟你睡是为了留你照相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在我心里就是个牲口”。她根本不知道,这样的率真,就是作死!
终于,她引以为傲的美貌被她为之付出的人毁了,她的人生信条也被摧毁,她不知道该如何过下去,疯,是她仅剩的出路。她在野地里采花被校长发现时,她也学了周铁南的样子匍匐在地上嗑头,祈求饶恕,这种看上去精神失常的行为,实际是她在内心原本丰盈美丽的世界被无情摧毁后,她对现实社会的恐惧和无所适从。她心里还存留的最后一点光亮,是对美的向往。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做好了五套漂亮的新校服。她穿着白底红条的新旗袍,用红布包住乱糟糟的头发,采了一束鲜花去参加佳佳和铜匠的婚礼,却被混乱的人流挤倒,那些美丽的花朵也在她的眼前被人践踏。她在人世再看不到一点光亮,于是自杀。
如果说“贪、愚、弱”还有点情有可原,那么自私的裴魁山就实在让人厌恶。
他爱财,看重个人利益。三民学校招不来学生,张一曼和周铁南提议捐出工资做奖学金,他不愿捐。“吕老师”的补助工资下来,他坚持要分给他六千元钱,而且说出一句很有份量的话:“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这话倒也没错。他想和张一曼恋爱结婚,认真地对一曼说“你真可爱。我不是第一天认识你,所以我了解你。知道你不是那样(放荡)的人,你就是太单纯,什么人都相信。”我当时觉得这人不错,能识人。但是一曼对他没感觉,明确地拒绝了他,他也没死心。后来一曼为了帮学校留住铜匠,主动去“睡服”铜匠,一曼对他的无视使他受到打击,他这才死了心。这也没错,不喜欢了就不喜欢吧,谁也没欠谁什么,但是他转而来伤害一曼了。一曼在他嘴里变成了“婊子”、“公共厕所”,他懊悔自己竟然“瞎了眼”喜欢过这个“婊子”。他开始用他的道德标准来绑架一曼------何止是绑架,简直就是谋杀!正是他无耻之极的辱骂,击穿了一曼原本强大的心理防线。裴魁山作为一个知识份子,不是不明白“性解放”的道理,所以他开始还能喜欢一曼,想娶她为妻。他的态度转变,是因为他的私心受到了伤害。在他心里只有他自己的利益需求,没有公平正义!为了私欲,为了泄愤,他可以伤害任何人!
裴魁山的面孔是虚伪的,当他带着道德的面具时,他可以是为人师表的老师,他在这部电影里说了一句看似无着落却又让人深思的台词“在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那么会是谁呢?在启蒙者看来,只要他们设计出最优的制度蓝图。就可以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蓝图去改造这个社会。但是,无论是清未的立宪,还是推翻满清后的制宪,他们总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五四”打倒了孔家庙;九十年代以后,很多人转而关注晚清。就连在电视屏幕上,也满眼是大辫子。历史走了一圈,今天似乎又回到了起点。这,也许是很多人再提启蒙的原因。难道大家都不学历史的么?我想,启蒙者是值得纪念的,但启蒙主义就让它随风而去吧。否则,早晚逃不开这个结局:“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