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发展的困境,是地方政府经济和政治短视的写照
【本文来自《郑州:落实“认房不认贷”政策,暂停住房限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郑州搞成这样,往届班子冒进的举债开发是有责任的。地方政府搞大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土地出让金和地方税收为担保的专项债务融资,也就是土地财政+城投公司这两条路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这种刺激方式可以充分集中民间资金和利用杠杆,以政府投资牵引拉动经济。只要经济快速发展,那么随着收储土地增值和通货膨胀,几年后政府还债压力并非不可接受。但是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永远的高速发展下去,当政府投资的放大作用越来越差的时候,当土地增值无以为继的时候,继续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不及时腾笼换鸟就是透支未来发展潜力了。郑州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评估经济下行对这种模式的破坏和冲击,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金融杠杆缺乏其他收入支撑,一旦融资环境不好债务的压力立刻就把郑州搞得左支右绌,房地产频繁暴雷。
和现在多数的地方政府一样,郑州各级国资公司实际上扮演的市各级政府信用卡的角色。郑州开了太多张的“信用卡”来缓解资金压力,让国资平台背负了太多政府性职责。很多专项债背后的项目缺乏优质现金流支撑,有的甚至难以收回本金,一旦新债发行困难城投公司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更高的决策层必须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比如收购重组债务、合并解散部分平台企业。地方也要积极自救,比如说把城投债务置换到政府资产负债表内,以提高发行主体信用降低成本。以郑州为例,台面上2000亿的城投债,4.5-5%的融资成本,一年利息支出就得100亿,而郑州市一级的财政还是300亿元左右赤字,地方国企盈利能力普通,债务越借越多压力只会越滚越大。
回到解决问题上来,短期内增加税收不现实,改善政府收支还是要恢复房产市场信心,根源无非是以下几个方向:
长期来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流入,创造一部分高质量高薪酬岗位和大量低门槛稳定岗位;
中期来说:加强法制监督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和社会公平性,重塑市民对执政能力和公平正义的信心;
短期来说:政府低价供地,允许新楼盘市场化涨跌,以新盘领跌带动周边二手房价进一步下跌,降低购房者入市门槛,让市场交易活跃起来。
但现状下郑州几乎不可能采用以上方法根本性的解决问题:长期中期改革阻力大见效慢,救不了本届政府的急;允许大幅降价见效倒是快,但也会让市民直接感受到损失,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的可能,万亿级城市房价崩盘、国有资产损失也必被上级追责(风气如此,绝不能开这个口子)。所以恢复房地产市场信心的举措郑州到现在也没有做,只能继续让城投平台高息发债,先把下半年到期的四五百亿还上再说,再挪些钱来维持政府运转和重点保障项目,拖到其他城市开始债务暴雷上级被迫改变政策再就坡下驴完成债务重组。目前郑州的人才团队奖补、高科技激励、惠企承诺、民生工程甚至保交楼等,只要没有强力人物推动的,都是打雷不下雨,放款一直拖延着,这对于城市的发展后劲影响很大。
************城投平台问题介绍*************
在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受外部金融危机冲击,为了拉动内需地方政府开始普遍利用城投平台发债来拉动经济。尤其2018年以后,面对产能过剩和经济增长放缓,全国多数地方政府依然是通过增加政府投资的老办法保经济增速。为规避国家对地方负债率设立的红线,各种城投、产投、金控、金科、投控、建投、交投等纷纷设立,轮番发债融资。目前国内主要城市,省、市、区三级行政体系少则有四五家、多则十余家城投平台。
这些国资平台的问题在于:政府不是政府、企业不像企业、专业能力不高、政治上只对主管单位负责,而国务院对这些平台不够明确乃至前后矛盾的态度也让监管长期失位。国资平台公司让地方政府主导经济事务的能力大幅提高,地方政府不需寻求社会资本和企业的支持就可以独力推进自己喜欢的项目,作为地方政府无声的承诺和隐形的债务,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项目风险;许多国资平台招聘不规范、大比例非标融资、资金流向不合规的的问题也比较普遍,都进一步放大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