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之经典,在于形式与内容两者的完美结合

【本文来自《水浒传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说人物,人物写的是栩栩如生,就像身边的人一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水浒传是经典,经典作品当然是形式与内容两者的完美结合。

       形式上,水浒的人物、场景、心理的描写和叙述的流畅等都很出色,这就不说了。内容上,本质还是,以扯大义凛然之口号“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行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之实,道出了普通老百姓不能形之于纸面、官面的被压抑欲望——造反(自己做官做皇帝)、劫财(做把有钱人,再把现在的有钱人踩在脚下)、做把英雄(被仰视的欲望)。

       市井小民一读,就有代入感,引起共情,满足感立马就上头了。这和看金庸的小说,一个道理,普通人一看,代入感就出来了:打几场架喝几顿酒跟着几个赶不走的红颜,马上就是觉得自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了,其实根本就不挨着。水浒传就是新武侠小说的前辈。

       水浒传,劫富有之,济贫则无。一百零八将里,很多本来就是应该被“替天行道”镇压的对象,比如施恩,本身就是当地的地头蛇,做的恶和蒋门神应该不分彼此,可惜蒋门神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星宿,不然肯定坐在一起,喝一顿酒,一笑泯恩仇,快活林里共同发财了。

       宋江这人特别有意思,一个小科股级的干部,江湖名气却不成比例得大——号称“及时雨”,那仗义不说了,疏财是少不了的,但细究其经济条件,实不足以支撑他的排面,晁盖、卢俊义都比他强,更不用说柴进了。这个就是宋江情商高,聪明之处:拿别人的银子,买自己的名声,具体可见他和武松、李逵初见,花钱收买的情节,柴进和宋江比,就是一个冤大头。

       想起过去的一事。我刚上班的时候,单位有个三十多岁的同事大B,整日里似乎宴请不断,下午上班都是满嘴酒气,言谈中,哪儿哪儿都是朋友、兄弟。但收入是明的,大家工资就这么多,高也高不到哪去。后来大家研究了一番,估计大概是这个套路:

        比如大B哪天对我说:“小兄弟,今天大哥带你去见几位好朋友,桌上想吃什么自己点,没事儿,都是我的兄弟。”,上了桌,这个哥,那个姐一顿酒下来,都是朋友了。过几天,同样再带我去他的朋友摆场的饭局、KTV什么的,单不用大B买,但吃饭的人情我得念他的。如是者再三。我要上道的话,到一定程度就要回请(不上道,他就会暗暗点我),总不能光吃不掏吧。我请一局,大B会说“今天除了谁谁,我再介绍几个新朋友给你认识认识。”。以后新朋友再请,小酒天天不断,朋友越来越多。他只要有点启动资金,先请一拨朋友,以后以老带新,一带一路,仗义疏财的名声就出来了。

    要在水浒里,我这同事绝对算个人物,能混进梁山聚义厅找把交椅坐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