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枪”到子母弹

从“标枪”到子母弹

——美援军火与乌军战场处境的某种对应关系

2023-07-11

 

与地雷同样受到国际公约禁止的集束弹药,如果使用这种伤天害理的武器,在一个多月前还被五角大楼指责为战争罪行,然而此时已经被美国政府正式决定提供给乌克兰,时间是在7月7日(1),尽管这是拜登政府又一次“艰难的决定”!

一、子母弹的一个致命特征

美国首批提供的具体型号是适合155mm口径大炮发射、1987年生产的M864无制导集束炮弹,内含72枚子弹药。

美国人此时大言不惭地声称,他们的M864的哑弹率不超过2.35%。但20年前一份公开报告却认为其哑弹率高达6%,扫雷专家则认为高达10~30%,而国际红十字会更是认为高达10~40%2)。

那么,这种炸弹为何会被全球123个国家禁用?

关键的一点是在发射之后弹体内藏的一些小型弹珠(子弹药)将变成“不定时炸弹”,随后将对平民尤其是儿童造成更大的伤害。有数据显示,“越战结束后40多年间,遗留未爆炸弹已在越南造成4万多人死亡、6万多人受伤”(3)。

上面提到的两个国际公约分别是1997年《渥太华禁雷公约》(Ottawa Treaty)和2010年《集束弹药公约》(CCM)。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7月13日,一位名叫塔尔纳夫斯基的乌克兰将军向CNN透露,“乌军已经收到美国提供的集束炸弹”,并宣称“它们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场局势”(4)。

需要说明的是,在人民解放军的军语中集束炸弹谓之子母弹

二、俄乌战场内外一个非常明显的战争规律

截止当地时间7月8日,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500天。

如果我们将西方援乌武器装备(系统)的军事属性与规模的不断升级,同当时乌军的战场处境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

每当乌军在战场表现不支时,美国人必然就会升级援乌军火的军事属性与规模,从防御转向进攻,从轻型变成重型,射程也由几公里、几十公里到超过上百公里,从批量上升到大批量,……并且配系也日臻完备起来。而每一次来自西方世界的军援升级,必将促使这场战争走向更进一步升级,从而不断拉长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使其的走向愈加难以明朗。而乌克兰战场也正在日益成为欧美武器的最新试验场!

三、美欧对乌军援演进简史

在2022年2月24日战争爆发后,当俄军进攻基辅的多路狂奔装甲纵队戛然而止,尤其是当乌国民卫队遏制了俄军空降兵对安东诺夫机场的突击的大约一周之后,乌军运用美英援助的FGM-148 “标枪”、FIM-92“毒刺”单兵导弹,利用俄军进攻部队后勤补给线出现的崩溃并借助小部队灵活的袭扰战术,加之当时两国在土耳其举行的谈判,据说只差正式签字缔约、几近达成基辅接受“国际中立”的原则协议,使得克里姆林宫在“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一阶段铩羽而归,这场对乌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解放顿巴斯”这一主题。

随着俄军此后采取类似当年曾文正公平定洪秀全太平军“结硬寨、打呆仗”般的战术,在顿巴斯和赫尔松方向上取得稳步推进,尤其在打下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后,美国人向乌军提供了上百门155mm美制M777轻型榴弹炮,尤其是随后运入的16套M142“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当时的基辅-北约联军运用这些箱式火箭炮,通过对俄军位于战线浅近纵深的后勤转运-补给节点及指挥所等关键目标,尤其是对第聂伯河安东诺夫斯基大桥和卡霍夫卡水坝桥的有效袭击,迫使俄军放弃了赫尔松市并从第聂伯河右岸全部撤出,两军自此隔河对恃。

在去年取得秋季大捷之后,乌军却在上千公里的战役接触线上陷入再也打不动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在俄“瓦格纳军团”最终在今年五月克复阿尔乔莫夫斯克(阿特木斯克/乌称巴赫穆特)的前后。

白宫“联合”,其实更是引诱并胁迫德国现任“信号灯”政府,最终作出了向乌提供主战坦克的决定,包括德制“豹-2系列、美制M1“艾布拉姆斯”、英制“挑战者-2等西方主要的现役第三代坦克。据说,各国先后承诺提供的数量合计已经超过三百辆,其中主要是“豹-2”包括其最新型号A6。

在此前后,英国还提供了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并在击杀俄军前线将领中一时名声显赫。而在今年七月北约维尔纽斯峰会的第一天,马克龙就“宣布将向乌克兰转让斯卡尔普’(SCALP远程巡航导弹,以支持乌克兰军队的进攻”(5)。其实,“风暴阴影”与“斯卡尔普”是英法共同研制不同名称的同一种战术导弹。

因此,在西方军援问题上的客观事实就是,随着每一次武器援助在军事属性与规模上的升级,必然随之引发战争烈度与强度的螺旋式升级,从而战争时间持续越来越久,一时更难看到停火希望而欧洲和平的曙光实难展现。

华盛顿-布鲁塞尔非常清楚这一点并有意而为之,因为这符合其通过“打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而达到削弱甚至再次肢解俄罗斯的战略目的。事实上,基辅随后还使用这些武器干了许多超过其接受援助时向金主作出约束性承诺的“出格”的事情。

四、西方国家现实与内核高度分裂的怪异现象

在这些西方国家提供军援的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两个现象:

其一,不少援助国家借此清空老旧装备,开始实现陆军现役主要武器装备的升级甚至换代。这在原华约成员国即现在的“新欧洲”国家,尤其是波兰等国尤为明显。换句话讲,基辅起初收到的只不过是在华盛顿-布鲁塞尔眼里的一堆破铜烂铁,而现在开始接收的也是北约现役制式装备的“出口型”,即网民称之的“阉割版”。

这其实是基辅对北约优化军备作出的一次“无代价贡献”。

其二,随着西方军援规模的扩大与时间的拉长,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的后果开始直接展现出来。这次美国为什么要冒天下为大不韪,尽管一票儿盟友坚决反对而依然坚持提供集束弹药,除了因此爆炸能量均匀化而进一步提高武器的杀伤效率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现有库存中的155mm炮弹已经不多了(6)。而“美国在冷战期间生产集束弹药,随后进行大量储存,其中许多弹药已接近保存期限。据美国国防部消息,美国储存了大量多年未使用的集束弹药,可能有多达300万枚。其中,美国在欧洲储存了大约1万枚集束弹药,几乎可以立即运往乌克兰”7)。

至于这场战争对北约国家主要弹种储备量的快速消耗及其对战备的危害性,早已见诸报端。看来,“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了!” 看上去外表强硬,其实不过外强中干耳!

那么,除了估计已是板上钉钉的F-16战斗机和陆基/空基战术导弹之外,美国人下一步准备继续“援助”些什么呢?

难道美援的上限,将是核炮弹或核地雷吗?

抑或,直接派出第101空中突击师或海军陆战队参战算了!

五、这场战争中的俄罗斯

然而,事态发展的另外一面却是,面对美欧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发起的规模空前、烈度前所未有、来自政治、金融、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全方位的“绞杀”战,莫斯科通过将国家军工生产体系逐步转入战时状态、对人力资源实施“部分动员”并结合组建以联邦主体为单位的志愿部队,更重要的是俄军不断在战争中学会战争,通过高超的学习能力,有效吸取前期战场上惨重的经验教训,将国防体系转型建设与战争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战术、改善装备、扩大军队规模并组建新部队,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这场战争

日前绍伊古在接受塔斯社独家采访时,谈到近期俄乌局势。

他透露,乌克兰自6月3日反攻开始后,已损失26000多名军人和3000件(套)装备,包括21架战机、5架直升机和1244辆坦克以及其它作战装甲车被摧毁,其中有“17辆豹式坦克,5辆法国АМХ坦克和12辆美国布拉德利步兵战车”(8)。此外,还有403门火炮,包括43门美国M777火炮系统和46门来自波兰、美国和法国的自行火炮被摧毁。俄军防空系统击落176枚“海玛斯”火箭弹、27枚风暴之影”巡航导弹和483架无人机9)。

当然,俄军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俄国家杜马议员古鲁廖夫在“俄罗斯-1”频道的“60分钟”节目中透露,“俄南部军区副司令奥列格·措科夫中将已在乌军对别尔江斯克的导弹袭击中阵亡”10)。这已是牺牲在英国提供的“风暴之影”巡航导弹下的第二位俄军前线将领。

以一国之力坚决顶住了北约集团野蛮并且全方向不间断的“群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现代奇迹!也许,随后不但是基辅在继续流血,北约也必然会付出更多的财富、泪水甚至宝贵的鲜血。

尽管最终鹿死谁手很难指日可待,然而按现在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对于不同人等意味完全不同的悲喜剧!

                                                                                                                                                                   初稿写于2023年7月11日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广东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