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土豆挖掘机?开枪时上下掘动,马克沁机枪的竞争者丨轻武专栏
很多行业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行业的第一和第二打起来,吃亏的不是他们,而是其他竞争者。这一现象在武器研发上也是存在的!
在这一领域称雄的是马克沁和哈奇开斯两大王者,以至于两者几乎成了该类武器的代名词。其他国家、或者工厂的设计则在这种压力下,被边缘化,除了本土只有某些特殊用户所采用。在重机枪制霸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和哈奇开斯绝对是占据C位的存在,而其他重机枪只能在某些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喷射弹雨。
同病相怜的马克沁与哈奇开斯
虽然很多时候,马克沁重机枪和哈奇开斯重机枪是作为战场上的对手出现。但他们的创造者,或者说赋予他们名字的人有着不少的相同点,颇有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而且他们的设计有很多针锋相对的地方,可以说天生地设的冤家对头。
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原本在美国从事电器类产品的研制发明工作,取得了点小成就。可是他的才华遭到了一个巨头“爱迪生”的注意,为了不让他成为自己公司的威胁,这位大佬动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最终使得马克沁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事业,转战欧洲。
彼时的欧洲,几大强国之间矛盾重重,军备竞赛此起彼伏。这种大背景下,研制一款新的武器要比研制电器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马克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行业,转战武器研发领域。
因为资金有限,军舰、火炮这样的高门槛行业马克沁无力涉足,只能在枪械的设计山开辟一条新路,他以枪械开火时产生的后坐力为灵感,设计出了以火药气体为动力能够不停发射的全自动枪械,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
188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重机枪在伦敦完成。
枪管短后座自动模式、曲肘式闭锁机构、帆布弹带供弹、水冷式枪管……马克沁成功申请了一系列的马克沁机枪专利。
英国、德国、沙俄纷纷下订单或者购买生产授权。英国定制购买的叫维克斯-马克沁机枪,德国的叫MG08机枪,沙俄的是PM1910机枪。就在马克沁机枪生意火爆时,他的竞争者也很快出现。
▲德国的MG08马克沁机枪
与马克沁的遭遇相似,哈奇开斯也是一位从美国到欧洲创业的失意者。不过他比马克沁早了一个时代,是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的1867年到法国寻求出路。哈奇开斯机枪也不是他的手笔,而是他开创的哈奇开斯公司的产品。有意思的事情是,哈奇开斯机枪是全面对标马克沁的产品。
1891年,马克沁机枪开始装备英军的时候,法国人感受到威胁。但是为了规避马克沁的专利,法国人必须开发完全不同设计的机枪。1892年,哈奇开斯公司的主任工程师兼产销经理劳伦斯·贝尼特发现了一个新奇的机枪设计方案。
这个方案来自于奥地利陆军上尉冯·奥德克莱克男爵,采用活塞导气式原理,同样实现了全自动射击。哈奇开斯公司买下了这个方案的专利,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在1895年试制了第一批样枪。接下来的几年里,公司又对机枪在试验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最终产品被发过军方采购列装。
为了公司创始人,这款机枪被命名为哈奇开斯机枪。为了规避马克沁的专利,哈奇开斯机枪采用气冷的散热模式,用巨大的散热片取代了硕大的水冷式枪管;用50发刚性弹板取代帆布弹带,射速为100-550发/分。
优点是稳定性高,能够适应多种作战环境。毕竟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足够的冷却水,尤其是法国军队经常活动的北非、中东等地。
日本在经过日俄战争后,尤其是惨烈的203高地,深切感受到了沙俄军队手中马克沁机枪的威力,迅速下单采购法国的哈奇开斯机枪。
旧日本军队成为哈奇开斯机枪除了法军之外,最大的拥趸。日本军队装备的大正三年式、92式重机枪都参考了哈奇开斯机枪。
马克沁和哈奇开斯作为重机枪两大流派的代表者,堪称一时喻亮。至于孰优孰劣,那就不太好评价了!
勃朗宁的坚持——美国的重机枪
再看看大洋对岸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一度引领世界轻武器的发展潮流。等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人在枪械,甚至整个陆军武器的研发上,又开始了躺平摆烂。结果就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大批原籍美国的枪械设计师远赴欧洲,寻找出路,这个名单很长,包括但不限于前面提到的马克沁、哈奇开斯。著名枪械设计师勃朗宁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勃朗宁经常在欧洲和美国公司之间徘徊,因此不仅为欧洲设计过枪械,也为美国设计了不少枪械,例如勃朗宁曾为美国设计两款重机枪。
▲枪管下方有个杠杆,开枪时上下转动,就像是在挖土豆
一种是外号“土豆挖掘机”的M1895柯尔特机枪。这款机枪采用杠杆式枪机,导气式自动,气冷模式,理论射速为500发/分。
M1895是美军装备的第一款机枪,并且出口到大量国家,比如沙俄、英国、法国、墨西哥以及南美国家,在罗马尼亚、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也能见到。
▲波兰军队的M1895
另一种则是M1917水冷机枪。最初的设计可以追溯到1900年,但由于美国军方兴趣不大,最终设计方案被搁置。勃朗宁回到欧洲继续手枪的设计,推出多款后世评价极高的产品。
▲勃朗宁的儿子试射M1917
1910年,勃朗宁在工作又对这款机枪做了一定修改,增加了一个缓冲器,改进了班级结构,并在美国制造了一挺用于测试的样枪。但依然没有引起美军的重视,也没有其他国家对这一项目感兴趣,
直到1917年,欧洲大陆战事基本明朗,美国认识到自己上场的时间快到了。于是,扩充军备尤其是陆军军备成为美军的迫切要求,重机枪的研制被提上日程。因此,勃朗宁才有机会向美国军界、政界展示这款武器。应该说,展示很成功。这一年的2月,勃朗宁与美国军方签订了合同,他的作品成为美军制式装备,型号名定为M1917勃朗宁机枪。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M1917在硫磺岛作战
该枪采用导气式原理,以可靠著称,没有使用马克沁的肘节闭锁。在外形上,它与马克沁相似,使用相同的供弹模式和水冷,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扳机处增加了手枪握把。
作为美军制式装备,勃朗宁机枪使用时间很长,直到朝鲜战争时期依旧是美军基层步兵的火力支柱。不过不是最初的水冷型,而是经过改进后的气冷式,代号M1919。
▲二战时期的勃朗宁M1919
与马克沁和哈奇开斯不同,勃朗宁机枪的使用范围有限。除了美国之外,只有波兰、挪威、瑞典生和民国时期的中国批量仿制过。
▲三十节式机枪
中国仿制的型号就是三十节式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仿制成功,时值武昌起义10周年,故此得名),但质量很差,不仅与美国原版无法实现部件通用,甚至国内不同兵工厂的仿制型号也是差异巨大。当民24式重机枪定型后,三十节式也就逐渐停产了,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依然在中国军队中占有一定位置。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