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以死明志的琉球烈士林世功
7月4日,访华的冲绳知事玉城丹尼赴北京通州琉球国墓地遗址祭拜,简陋得只立着两块标牌的墓地实在是让国人汗颜。黑龙江方正县曾经给侵略者日本开拓团建立纪念碑,而北京却不能给来自友好盟邦琉球的烈士修个坟,立个碑,值得反思。历史长河中,琉球王国与中国曾结下持续几百年的深情厚谊。几个月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琉球的文章,讲述了这个国家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为这个国家取名琉球,明宣宗正式赐琉球统治者姓“尚”。朱元璋还曾更赐36姓入琉球国,这些明朝移民为琉球国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后文化。自明代初期开始,中国对琉球的藩属关系持续了五个世纪。中国周边这些藩属国中,有的是墙头草,在中国强大之时依附,一旦看到国力削弱无利可图,就会纷纷脱离,有的甚至会趁火打劫,趁机沾点便宜。而有的国家是真心的依附中国,无论中国强大或是贫穷,他都不离不弃,始终与中国交好,就算遇到灭顶之灾,誓死不向恶势力低头,琉球国就是这样的一个真心实意依附中国的藩属国。历代琉球国王都会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以确定君臣关系。在五百多年里,琉球国使用中国年号,他们国家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历史记载等都使用汉字,国王的宫殿不是正规的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边的中国,以表达他们归慕中国之意。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入侵琉球。1879年被正式灭国,改名冲绳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这过程中不仅没能给自己的藩属国琉球提供支持,反而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彻底对琉球失去发言权。从1879年开始,日本在琉球一直实行血腥镇压政策。二战末期日本人在自己战败时,发布了琉球全体“玉碎令”,实行“三光”屠杀,残忍杀害了20多万琉球居民,近乎灭族。直到现在,琉球岛有人口120万人,但是作为原住民的琉球人却只有十万。
此次玉城丹尼祭拜的通州张家湾琉球国墓地,葬的多为清朝时期来华的琉球政界以及学界人物,包括贡使、官生、陈情使、都通官等14人。他们地位高、学问大,使得这片墓地成为中国琉球国墓地中葬者级别最高的地方。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通州张家湾当地村民不知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的历史,误将琉球人与日本人混为一谈,故将这些墓碑推倒砸烂,至今未予复建。在墓地埋葬着的琉球人,最值得书写的一位叫林世功,堪称琉球的民族英雄、民族烈士。
林世功(琉球语:リンシコー,1842年-1880年),字子叙,号春傍,琉球国士族、诗人,久米村人。1865年因德才兼备被选拔为官费留学生,1868年来到清朝留学,入读京师国子监。4年后学成归国,官至世子师。就在林世功平步青云之时,琉球正面临着来自日本的空前压力,眼看着沦入亡国的深渊。1876年,琉球国王尚泰因日本逼迫断绝中琉关系,遣林世功以陈情通事的身份,随紫巾官向德宏秘密抵达福州,向清朝求救。然而,清政府反应消极,认为琉球价值不大,对日本只"以情理二字相驳诘",也不准他们入京,令其通通回国。 日本利用了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于两年后悍然实施"琉球处分",在琉球设冲绳县,将国王尚泰、世子尚典等琉球王室成员挟至东京软禁,琉球灭亡。
从漂海来闽的琉球难民那里听到了亡国的噩耗后,林世功等北上京师(今北京),多次向清政府请愿哭诉,但无效果。从1879年10月23日到1880年11月18日,他们共9次向总理衙门或礼部请愿,呼吁清朝讨伐强暴的日本,帮助琉球复国,但清廷只劝他们尽快回福州。他们甚至还在百官上朝必经的东华门守候,碰到大臣就跪着向他们哭诉,许多清朝官员深受感触,但只得安慰他们不要哭出声,免得日本人知道。
就在林世功等想尽一切办法复国时,清政府正在与日本进行针对琉球的秘密外交。原来经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斡旋,日本想出了一个"分岛改约案",即将琉球南部的先岛群岛让给中国;作为交换,中国修改《中日修好条规》,给予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有意接受,并试图在先岛群岛恢复琉球国。因此清朝总理衙门和日本驻华公使宍户玑便就"分岛改约案",于1880年8月至10月展开八次谈判。林世功等人听到关于"分岛改约案"的风声,向总理衙门递交反对分割琉球的请愿书,称先岛群岛贫瘠不能立国,请求恢复琉球全境。 但这无济于事,总理衙门还是于10月21日同日方草签了分岛改约的协定。林世功失望之下,感到必须以死来拯救琉球国运,于是在1880年11月20日以个人名义向总理衙门呈递了一封请愿书后,自杀殉国。
林世功通过自杀表达出四个意思:一是表达对日本侵略的强烈愤慨;二是表达对宗主国清朝的失望;三是表达对不能完成使命的歉疚;四是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在这种大的局势面前的无奈。
林世功死后,清朝官员被其打动,叹曰:"此诚忠臣也!实属可悯。"遂赐银二百两,葬于通州张家湾。 也正是因为他的死,"分岛改约案"引起清朝廷内部争议,没有最终签署。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也没有能力帮助琉球复国。
琉球人将林世功视为民族英雄,评价林世功"受着琉王的密命,重渡中国,无非为挽救国家而奋斗,恪尊'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之义,移孝作忠,以死明志,尤令我们今日深感琉球复国责任重大。"
中国也对林世功给予高度评价,大陆学者谢必震说:"人们对林世功殉国的壮举赞颂不已,琉球的历史也因为他,有了那么醒目的重重一笔。"台湾学者杨仲揆说:"吾人于百年之后,展读林世功的死前遗禀遗启与绝命诗,但见其忠悃哀切,从容就义、视死如归之坚强情态,知其哀毁之顷,已不暇计及文词之朴实浅俗。尤可佩者,本来为臣死国,可歌可泣,可风可传,一般人或将其扬厉铺张,装模作样,表现出一副壮烈殉国的姿态,以沽世誉。而林世功乃默默然以坚定而平凡的步伐,走向死亡,真正做到视死如归。不独丝毫不觉得意而反复说明,充分表现自己之渺小、诚恳与卑微。在绝命诗中,尤其充分表现为子不能尽孝的自罪情绪,可算是最伟大的平凡人。"附录:
林世功烈士绝命诗二首: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
廿年定省半违亲,自认乾坤一罪人。
老泪忆儿双白发,又闻噩耗更伤神。
林世功求救信全文:
“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谨禀,为一死泣请天恩,迅赐救亡存国,以全臣节事。窃功因主辱国亡,已于客岁九月,随同前往进贡正使耳目官毛精长等,改装入都,叠次匍叩宪辕,号乞赐救各在案,惟是作何办法,尚未蒙谕示。昕夕焦灼,寝馈俱废,泣念奉王命抵闽告急,已历三年,敝国惨遭日人益肆鸱张,一则宗社成墟,二则国王世子见执东行,继则百姓受其暴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请救所致,已属死有余罪,然国主未返,世子拘留,犹期雪耻以图存,未敢捐躯以塞责,今晋京守侯,又逾一载,仍复未克济事,何以为臣?计惟有以死泣请王爷,暨大人俯准,据情具题,传召驻京倭使,谕之以大义,威之以声灵,妥为筹办,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机节。则功虽死无憾矣,谨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