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热捧的张雪峰,就这一点不靠谱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又是一年高考季。

这个夏天,学生和家长的流量只属于一个男人。

张雪峰,国内最有名的高考咨询专家。

他的出圈,源于一次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对话:

家长:孩子理科590分,想上四川大学新闻系,您怎么看?

张雪峰:把他打晕。

你拿着中国本科专业目录

闭着眼睛随便摸一个都比新闻好

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干一件事

把他打晕 然后帮他报别的

500

张雪峰的一大特色,用最生动的语言,讲最沉痛的现实,给最实用的建议。

当然,也总会惹来最激烈的争议。

被刺痛的媒体人纷纷发声,有的表示张雪峰是嘴替,有的则认为他把新闻理想扼杀在摇篮里。

比如新闻学教授发文怒怼,认为他“害人不浅,误导学生”。

500

该不该学新闻?

报志愿该考虑兴趣还是就业?

这届动辄就要吵架的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力挺张雪峰——

寒门学子,幸好还有张雪峰这个贵人。

500

前两天张雪峰住院了。

网友隔空喊话:张老师保重,我一年级的孩子将来还得指望您!

500

比起那些我们心照不宣的问题——“新闻是不是死了”、“新闻系就业行不行”。

更值得讨论的现象是,“考研帝”张雪峰转型高考咨询,为什么在今年迎来爆火?

为什么网友都站他?

Sir今天想聊一聊。

以及,说一些可能不太中听的话。

01

都被坑怕了

首先要给出基本面上的结论——

张雪峰的话,话糙理不糙。

表面上。

争论的是选专业,或者“新闻价值”。

但整个事件的核心点就一个——

普通老百姓。

500

所以重庆大学教授说的,和张雪峰说的,根本就是两回事。

教授说——

新闻系怎么没有含金量了?“211以上的高校新闻系闭着眼睛选。”

500

教授或许没说谎。

但全国每年1000多万考生和毕业生,有多少人能对211和985闭着眼睛选?

什么人不需要张雪峰的意见呢?

有这几种。

第一,成绩拔尖的

能上重点大学,哪怕专业冷门,毕业证已经足够含金量。

他们确实可以“闭眼选”,或者按兴趣选。即使是传说中的“生化环材”天坑,张雪峰也承认,只要能考研读博,出路一样好。

500

第二,家里有矿的。

爱学啥学啥,学不好大不了回家继承家业。

第三,家里有脉的。

人脉,关系。

这时候也没啥好纠结的了,有哪方面的关系就去读对应的专业,到时候捞起来顺手一点。

“三代××人”也就是这么来的呗。

张雪峰的话,对普通老百姓才最受用。

孩子的成绩可能一般,没有社会背景,甚至身边缺乏一个高段位的亲戚给他们出谋划策。

很多父母的社会阅历,根本不了解一些专业学的是什么,就业前景会怎样。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肯说大实话的人,你说支持不支持?

当然是支持啊。

500

都说今天文凭注水了。

越是注水,填志愿这件事的重要性也就越高。

施一公最近在和俞敏洪的对谈中说,大学生不应该关注挣钱,因为在他过去的认知中,大学生是衣食无忧的一群人,应该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

500

可是他这种“大学生衣食无忧”的认知,是停留在多少年前了?

在施一公读书的八十年代,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

没人会问你学的什么专业,甚至不管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这个身份就已经是“人上人”了。

但是经过多年扩招以后。

录取率提高了太多,但高薪岗位增长是有限的。

很多人拿着一张文凭,却兑换不到他们期待中的工作,就跟通货膨胀一样。

事实上,当高考分数一出的时候,大局已定。

但每个家庭,都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往上挤一挤,再挤一挤,恨不得把一分掰开当两分用。

选专业这件事,虽然不是一填定乾坤。

但却是普通家庭,在命运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了。

02

不浪了,今年求稳

今天网友都把张雪峰当成寒门子弟代言人,职业规划的指路明灯。

但张雪峰一开始并不完全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

他也在变。

2018年《我是演说家》。

一位企业老板反对张雪峰的“唯学历论”:我没有学历歧视,公司没有一个985的。

张雪峰的回怼被列入名场面:所以你的企业不是世界五百强。

500

还有这番话,可能要直戳社畜的心肺管子——

想要加班费?问问你自己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

500

就像很多人不理解,聪明如马云怎么会说出“996是福报”这种引火上身的话。

其实,此一时,彼一时。

在曾经那个语境里,崇拜精英、鼓吹狼性,都是能获得支持的。

因为在一个急速重组又蓬勃向上的市场里,每个人都默认自己有巨大的机会,哪怕吃了苦、牺牲了健康,也值得向上冲一冲。

可现在呢?

眼看收益的期望值降低,也就越来越不能忍受。

张雪峰把今年的报考趋势概括为——

稳。

500

大家开始求稳了。

他预测了三个专业将人满为患:电气,口腔医学,临床医学。

不是说这些专业之前不吃香。

而是经过一些事情后,更香了——

500

他不再输出过去成功学的观点。

而是为普通家庭,稳扎稳打找一个谋生的饭碗。

从过去更精英化、市场化的立场,转变为今天更“下沉”的版本。

这也是为什么张雪峰过去一直有名,唯独在今年迎来更大范围的出圈。

500

500

500

在张雪峰眼里,高考是有选科生物链的:

工科>理科>文科。

学文科,大概率要考编考公。

而对于二本院校的文科生,张雪峰的建议是从大一开始就要准备考公。

500

发现了没有。

随着内卷的加剧,这一届的学子们几乎要过着毫无间隙的一生——

工作了,歇不下来;

大学四年,过去被说是一生中可以尽情玩耍的时光,但现在他们没时间去恋爱、社团和读闲书,而是要早早准备考研、考公,投简历、找实习;

就算是童年呢?

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是可怕的一个暑假。

小学二年级的暑假,也是可怕的是一个暑假。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又是可怕的是一个暑假……

总之从小学到高中,就没有一个暑假不是最重要的。

500

500

500

500

中国学生的一辈子的gap year,好像只有高考后的一个暑假而已,而这个暑假还得为报志愿选专业而焦虑。

500

在这样的环境下。

张雪峰的“狠话”看似让人焦虑,但对广大学生家长来说却是苦口良药——

还理想,还兴趣?

今天不接受张老师的打击,明天就要经受社会的打击!

03

稳,求得来吗?

大家对学历、专业越来越焦虑。

原因在于今天的社会看似机会和选择很多,但我们也失去了过去的容错度。

高考。

是不是一考定终身?

打比方说,过去大学录取率是5%,你没考上也有别的选择面——没进入那前5%,说不定刚好是在6%呢。

然而,等到大学录取率变成了50%,如果你还没有文凭,那就会被自动归入50%以下的人群。

现在不需要多少专业性的“好岗位”,学历都已经卷成这样了。

如果没文凭,还能剩下什么?

500

所以文凭注水后,不是大家就不要文凭了,反而是卷得更厉害。

对于选专业也是。

专业没选对,大不了跨专业考研。

可今天呢?

考研人数年年破纪录。

就连张雪峰当年调侃“校长求你去”的齐齐哈尔大学,现在都已经涨了一百多分了。

500

张雪峰过去做的是考研指导,现在做的是高考志愿咨询,其实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只不过是以前那些可以稍晚一点做出的选择,被前置了。

就像小学补习,也是高考的前置。

生存的千钧重担,像一个时光刺客,从未来穿越而来,提前刺杀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理想,青年的希望。

报志愿,就像是我们不允许一丝越轨和冒险的人生规划中,唯一无法掌控的盲盒。

而张雪峰被截取的报考金句,就像给盲盒加上了透视窗。

我们以为,好像有了这个“指望”,就能对跌宕起伏的人生更有底气,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更有信心。

今天。

谁要是不向现实低头,谁要是再鼓吹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谁要是反驳张雪峰的观点。

都有可能被说成是“何不食肉糜”,甚至站在老百姓的对立面。

张雪峰说的对吗?

对于考生来说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但Sir还是想提醒一点——

是提醒,不是反驳。

Sir不反对求稳,也能理解稳定压倒理想后的无奈。

只有一点:别高估了稳定。

我们觉得的“稳”,是以过去经验总结出的“稳”。

我们看到的热门专业,是以当下市场评估出的热门专业。

但未来呢?

有人说,谁也预测不到未来,我只能先解决当下。

没错。

所以你看《漫长的季节》,即使王响看到桦钢厂的风纪一天天崩坏,即使美素一次次讨要报销都没有结果。

可是他们还是一致都做出最“求稳”的决定——

让儿子继续进桦钢厂顶班。

500

500

他们错了吗?

没有。

因为以他们一生的经验,国营大厂就是最体面的工作,最理想的生活。

他们不相信这个乌托邦会解体,更想象不到在那之后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所以Sir想说的只是,没有什么稳定是永远稳定的。

哪怕是“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桦钢厂。

哪怕是衣食无忧的大观园。

太远的不必多说。

就说这个世纪才短短20年的时间里——

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和外贸是绝对的香饽饽;媒体市场化改革,新闻系吸引了大量高分人才;房地产暴涨了,土木、建筑又成了理科生热门。

可今天,外语、新闻、土木,哪一个不是张雪峰口中的“避坑专业”?

500

500

这些巨变,也不过是在20年间。

更不要说一夜冰封的教培行业。

现在的一个高中毕业生,4年后毕业,读研还要3年。

等到ta工作了十年,本来应该是迎来事业的上升期,可是ta身处的行业到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就像《漫长的季节》,让我们看到铁饭碗破碎的阵痛。

明明我们,或者我们的父母都是过来人,却总在铁饭碗破碎后,再去寻找下一个铁饭碗。

Sir今天当然不是为了和你说丧气话。

而是想提醒今天的准大学生们,这个世界是难以被纯纯的功利计算的。

稳定,不见得一定值得依靠。

至少稳定不见得比另一样东西可靠——

你自己。

听上去很鸡汤是不是?

还是像《漫长的季节》,当那个原以为可以依靠的稳定体制解体后,哪个人不是得靠自己的肉身趟过浑水。

500

500

500

所以啊。

“靠自己”才不是什么唱高调,这就是最大的现实。

既然说到电影,那Sir再拿出珍藏的一部来和你说。

杨德昌《海滩的一天》。

哥哥选择听从父亲,跟深爱的女友分了手,接受了包办的婚姻,继承了老家的小诊所,了无生气地过了十几年。

他以为自由的阉割,可以换来绝对的安稳。

而守了十几年,小诊所被大医院淘汰了,时代从来没有许诺过任何一个人稳定。

我这一辈子一切都靠自己

可是我却盲目去相信了一个人

500

他的妹妹。

看似叛逆,半夜离家出走,到台北找喜欢的对象闪婚。

她以为,自由选择的婚姻,就能给自己搭建一个生机勃勃,不再需要思考与改变的安乐窝。

500

直到,丈夫突然出了轨,失了踪,还偷了公司一大笔钱。

她才发现,自己根植于叛逆的人生,本质仍是脆弱不堪,哥哥人生的另一种变体。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在还能选择的时候,逃避了选择。

因为当你逃避了有可能带来失败的选择。

也就逃避了直面真实的自我,不可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如果说,Sir这个外行人要对正在报志愿的孩子们,提出一点建议。

那我会说——

任何建议,都是建议。

能不能成为你最终的选择,不取决于出自谁的口,只取决于,它在你心中经过反复的挣扎与掂量后,那个真实的重量。

大人们想让你成为实用主义者,还是理想主义者,不重要。

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高考报志愿确实只有一次。

但注定会充满荆棘与厮杀,只有自己能品尝出味道的人生,同样只有一次。

而我们的社会,或许同样也要直面一个被粉饰太久的现实。

为什么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听着“我就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长大的孩子们,会在本该多彩的年纪,那么毫无保留地相信——

原来没有色彩,才是我等凡人,这一生能活出的最大色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