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基达院士小传

屠基达院士小传

 

屠基达院士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一生都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屠基达院士参与了新中国多个歼击机、教练机型号的设计和改型,担任了多个型号的总设计师。在歼教1、初教6、歼5甲、歼教5、歼7系列及超7等诸多飞机研制中,都有屠基达躬身设计、艰苦奋斗的身影。

500

 屠基达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于上海交大航空系。

1951年,屠基达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厂工作。在哈尔滨,屠基达主要参与了轰炸机和强击机从飞机到特设、仪表的所有修理设计。

由于表现优异,1955年屠基达被任命为哈尔滨飞机厂设计科科长。

 

沈阳飞机厂第一飞机设计室

 

1956年,屠基达被指名调往沈阳飞机厂第一飞机设计室,担任机身组组长。

 

1956年沈飞第一飞机设计室的成立,是新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走向自主设计的一个重要起点。

屠基达院士就是在这一年被调至沈飞第一飞机设计室开始飞机设计的生涯。

 

1956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国务院做了十二年自然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根据中央远景规划的精神,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沈阳112厂成立第一飞机设计室。航空工业局党组任命生产处第一技术科科长徐舜寿为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叶正大、黄志千为副主任设计师,负责第一飞机设计室的组建。

第一飞机设计室的成立,在新中国航空工业系统产生了极大影响。有志于飞机设计事业的技术人员慕名而来,纷纷提出要加入到这个飞机设计的队伍中来。

500

 

为了把设计室的基础打好,负责此事的徐舜寿、叶正大和黄志千抓紧开展人员调配和机构设置等工作。他们从全国选拔抽调,汇聚起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设计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歼8总设计师顾诵芬;副总设计师、气动弹性专家管德;强5飞机总设计师陆孝彭,歼7改进型总设计师屠基达以及“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等,都是在这一年被徐舜寿、叶正大和黄志千召集到第一飞机设计室并开始自主飞机的设计。

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1954年进入哈军工学习,1958年进入沈飞第二飞机设计室,1959年第一飞机设计室和第二飞机设计室合并,宋文骢担任总体组组长。

可以说,沈飞第一飞机设计室是中国航空工业各型号飞机总设计师的源头。

沈飞第一飞机设计室也是后来组建601所的主要来源之一。

500

 

第一飞机设计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新中国的航空技术力量,一边学习苏联的产品设计资料和有关的基本规范,掌握设计的计算程序和方法;一边在工厂进行生产实习,熟悉产品的工艺过程。 在此基础上,开始部件或整机产品的实习设计,为将来建设飞机、发动机设计所准备条件和培养干部。

 

 

设计歼教1和初教6

 

沈飞第一飞机设计室成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飞机?

经过多方酝酿、反复研究,决定飞机设计室首先设计一种喷气式教练机。这不仅是培养新飞行员、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的需要,而且新中国的设计队伍也需要一个“教练”的过程。

经上级批准,设计目标确定为亚音速喷气教练机歼教1。

 

屠基达承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机身的设计。

在徐舜寿等人的领导下,1958年7月26日歼教1首飞成功,仅仅用了1年9个月的时间。

虽然由于多种原因歼教1最后未能定型投产,但是通过歼教1的设计新中国的首批飞机设计专业人才得到了难得的练手机会。

500

 

南昌飞机厂根据苏联雅克-18技术资料制造的初教5飞机的起落架是后三点式,并且飞行性能较低,已经不适应空军训练的发展,因此必须设计替代的新机型。

苏联将雅克-18飞机改型为前三点式的雅克-18A飞机,并将图纸送交中国。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徐舜寿分析认为雅克-18 A飞机性能不够先进,而且采用的钢管结构落后,不适合中国已经成批生产铝材的实际情况,因此建议自行设计一种适合本国国情、性能先进的初级教练机。他的建议得到上级批准。

这就是初教6项目的起源。螺旋桨初级教练机整体技术要求较低,此时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这种产品了。

1958年初,屠基达和林家骅受命担任初教6飞机主管设计师。

1958年8月27日,初教6飞机进行了首次试飞。

1962年1月5日,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初教6飞机定型投入批生产。

500

 

初教6飞机的研制周期为四年半,对一种自行设计飞机而言是比较快的。

这固然与初教6本身不太复杂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设计指导思想上不过分追求高指标,实事求是,符合国情。

1979年,初教6飞机荣获国家金质奖章。

从1958年至今,初教6已生产交付了2000多架,不仅培养了我国的飞行员,而且大量出口到海外,是海外航空爱好者们喜爱的产品。

500

 

调往成都设计歼5甲和歼教5

 

1960年,屠基达被调入正在建设中的成都飞机厂担任设计科科长。

 

屠基达在成飞主持的第一个飞机设计项目是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的测绘仿制工作。

歼5甲是当时空军急需的一款全天候战斗机,没有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只有两架实物飞机和全套歼5图纸和工装。

作为歼5甲的主任设计师,屠基达率领一批年轻人,经过15个月的艰苦奋斗,1962年10月,发出了全套歼5甲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1964年11月11日,歼5甲首飞上天,年底通过国家定型,投入成批生产。

因歼5甲的成功,1964年成为成都飞机厂建厂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歼5甲飞机是为满足当时国防急需而生产的机型,也是国内第一个测绘设计的飞机,因质量好,受到空军的好评。

500

 19635月,屠基达正式提出自行改型设计歼教5飞机

60年代中国空军仍然使用苏联提供的乌米格培训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喷气式教练机的来源中断了,而本国设计歼教1又未能投产。

因此,屠基达向上级提出建议将歼5甲改成教练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歼5甲的工装,零件和组装经验,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开发出空军急需的喷气式教练机。

正是屠基达的这一建议,使歼教5飞机被列入了国家计划。屠基达亲自主持设计了歼教5飞机,同时兼任飞机试制领导小组副组长。整个飞机的研制只花了100多万元。

“文革”中,按照周恩来总理歼教5“要赶快定型”的指示,屠基达一边挨批斗,一边主持歼教5试飞和定型工作。

500

 

1966年5月8日,我国第一架改型教练机歼教5在成都首飞上天,1966年底定型。

歼教5在20多年中,共生产了1000多架,至今已培养15000余名飞行学员,成为我国空海军、航校的主要教练机和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首用表演机,并出口援外10多个国家。

500

 

 

7系列改型

 

1969年末,在“文革”中刚“解放”出来的屠基达就开始担当起歼7改进改型的重任。

改进的歼7I型飞机在1973年试制成功,1975年4月设计定型。

含救生系统大改的歼7Ⅱ型飞机1979年被批准定型。改进后的救生装置在国内外使用过程中多次弹射救生均获成功。

1985年歼7Ⅱ型飞机火箭弹射救生装备荣获国家质量金奖。

歼7Ⅱ型飞机成为当时的主战机型并开创了歼7系列飞机改进改型的局面。

500

 1979年初,航空工业部决定由屠基达主持 20个厂所单位组成的专家组与英国马可尼公司谈判,引进电子火控设备改装歼7飞机。这是我国第一个与西欧军工签订的飞机合同。

已担任成都飞机厂总工程师的屠基达兼任了歼7M型飞机总设计师。

500

 

后来由于国民经济调整,上级决定撤销该引进项目,屠基达积极和领导机关研究保住合同的办法。

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保住合同,引进技术,避免因撤销合同造成航空工业部赔偿的巨大损失,更是为了保住国家信誉。经过艰苦奋战,引进合同和2亿多美元的歼7M出口合同保住了。

 

从1987年起,改装的歼7M又开辟了向其他国家改型出口的途径,成为我国在国际军机市场上最具有竞争力的飞机。

歼7从I型、Ⅱ型到通过出口发展成M型,实现了周总理提出的一切引进工作要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出口”的方针。屠基达主持下的歼7飞机走了这个完整过程。

500

 

1984~1993年间,屠基达主持了歼7CP、佩刀Ⅱ、超7的国际合作设计,为超7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屠基达等前辈的努力奋斗,“枭龙”飞机的前身——超7早就天折了,也就没有今天的“枭龙”。

500

 

屠基达院士的成就

 

1985年歼7M飞机与歼7型飞机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中国航空界,迄今为止仅有三枚国家质量金奖:初教6、歼7型飞机的火箭弹射座椅和歼7M型飞机,三枚奖牌上都铭刻着屠基达的名字。

 

 

从1958年起,屠基达即全面主持飞机机型的设计,先后主持设计成功了5种机型;其中2种机型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种机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种机型(系统)获得国家质量金奖。

1986年,屠基达成为航空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1年,屠基达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1月18日,屠基达从国务委员宋健手中接过了中国航空工业个人最高荣誉奖——“航空金奖”;

1995年5月,屠基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感谢屠基达院士的贡献!

国士无双!

 

 

参考资料:

1、《淡墨集》,屠基达

2、《叶正大将军回忆录》

3、《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顾诵芬,师元光;

4、《陈一坚自传》

5、《宋文骢传》

6、《为祖国航空拼搏一生》,徐昌裕;

7、《刘鸿志回忆录》。

8、《顾诵芬自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