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唐吐蕃”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和中原政权有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吐蕃是兴起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八九世纪成为唐朝最强大的敌人,那么青唐吐蕃跟这个吐蕃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我们要从吐蕃的兴衰说起。
一、吐蕃王朝的建立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在松赞干布赞普继位以前,据说已传承了20余世,但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并无文字,故难以考证。在6世纪以前,青藏高原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分布的是许多说藏语的部族,青海一带则是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后来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一支部族逐渐强大并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公元八世纪末吐蕃达到巅峰期
6世纪末,发羌后裔吐蕃部落渐渐崛起,自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向唐旄后期中心逻些推进。吐蕃赞普囊日论赞武力兼并其他部落,如森波、藏蕃、尼雅尼达布等国。囊日论赞被谋杀后,松赞干布继位并先后兼并今青海玉树一带的“松波”、西部的苏毗、谦多(今昌都)一带的“康国”、甘孜一带的“附国”、理塘一带的“蕃绿”、青海的吐谷浑等国,最后统一青藏高原。633年,松赞干布于逻些建都立国逻些(Luósuò)。
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访问唐朝,第一次与中原王朝正式接触。640年,唐朝派文成公主和亲吐蕃。642年,松赞干布亲自率兵攻灭了象雄,统一了青藏高原。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与唐朝关系比较好,松赞干布过世由大相禄东赞摄政。663年,吐蕃彻底征服吐谷浑,因此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开始恶化。在670年的大非川之战中,10万唐军被论钦陵率军击败,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地区,并进一步与大唐争夺陇右、河西走廊以及西域。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吐蕃帝国在8世纪末达到全盛,占有东至陇右、南到南诏、西连大食、北接回纥的大片疆域。不过在长时间的战争后吐蕃和唐朝均转向衰弱,因此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双方分别在长安、逻娑(拉萨)会盟,达成“唐蕃甥舅和盟”,史称“长庆会盟”。会盟所签定的条约规定:今蕃汉两国,所守见管本界,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以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不举兵、不相侵。
二、吐蕃王朝的衰败
佛教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便传入吐蕃,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从印度传入的密教和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有的“苯教”结合,形成藏传佛教。佛苯之争后,佛教由逐渐确立为吐番的国教,这是佛教传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动,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吐蕃王朝时期的西藏一直处于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的争斗之中。吐蕃王朝末期,苯教势力又占据上风。841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反对佛教的朗达玛登上赞普之位,朗达玛一登上赞普之位,便立即下令禁止佛教,史称朗达玛灭佛。
843年,灭佛的朗达玛被敌视佛教僧人暗杀,他的的两个儿子俄松和云丹为争夺赞普之位爆发了被称为“伍约之战”的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发生混战。内战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吐蕃爆发了奴隶与平民的大起义,起义军于877年破坏了历代赞普的陵墓并且屠杀贵族,最终使得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也到此告终并正式进入分裂割据的时代。这也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
三、吐蕃分裂时期
843年,吐蕃爆发“伍约之战”,不堪重负的农民起兵也造反,最后演变成为阴土牛年反上大叛变(吐蕃臣民大反叛)。起义军领袖掘赞普和贵族的坟墓并大肆屠杀贵族和王族。一个统一的吐蕃不复存在,青藏高原重新变为四分五裂的局面。
四、青唐吐蕃
宋朝时期的青藏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但是宋朝仍把西藏叫吐蕃,并把吐蕃做为一个国家来对待(金庸先生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吐蕃国师鸠摩智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11世纪的吐蕃各地形成了许多军事割据势力,在河湟、河西一带有唃厮啰政权(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封建政权),它同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宋真宗时期,据说是吐蕃王朝末代赞普后裔的唃厮啰在河湟地区(今天青海西宁周边)重新建立吐蕃政权,因此历史上也称这个政权为唃厮啰,因为中心在青唐城,因而被后世称为“青唐吐蕃”。但实际上也只是青塘地区各部落势力名义上的领袖而已,远未统一整个西藏,更不能与唐朝时的吐蕃相比。
当时恰好是西夏崛起,对吐蕃形成致命的威胁,于是在宋仁宗时期,唃厮啰提出“联宋抗夏”的主战,开始亲近北宋,被封为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王安石变法”,变法的一大重要行动就是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六州的战役(王韶《平戎策》),史称“熙河开边”,矛头直指占据河湟地区的青唐吐蕃,经过数十年对河湟地区的经略,使得原青唐吐蕃和黄头回鹘的领地成为了宋朝的郡县,并设立了陇右都护府,至此青唐吐蕃政权灭亡。
经略河湟与蚕食西夏横山地区
徽宗年间继续经略西北
熙河开边行动
五、青唐吐蕃在宋夏对峙局面下的作用
1、安全层面
与宋朝形同盟友的青唐吐蕃,会在宋夏战争期间威胁西夏的后方,使西夏无法全力东进。一直为宋朝抵抗西夏的进攻提供了重要帮助。北宋曾经诏喻青唐吐蕃初代首领唃厮啰“永为藩篱”、“并力破贼”。这个贼就是指与唃厮啰同一时代的西夏君主李元昊。同时宋朝在西夏东侧保持强大军事压力,也使西夏无法西向进攻青唐吐蕃。宋与青唐政权在面对西夏这个共同威胁时,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和青唐吐蕃的友好交往,宋朝获得了重要的战略收益。
2、经济文化层面
和青唐吐蕃维持友好,也让宋朝保持了中西交通线的贯通。河西走廊一向是中西交通线的必经之路,但具体路线却时有变化。在宋朝初年,商队旅人多经灵州自中原赶赴西域。西夏崛起之后,这条路线面临着夏军的威胁。商旅不得不在甘州境内就转折向南,经青唐前往宋朝。
在西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后,不但向过往商旅征收高额过关费用,更放纵军队抄掠逃税的商队。为了生命安全,东西客商被迫选择更南方的青海道作为新的交通路线。青唐吐蕃的都城青唐城,遂成为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客商们经过这里奔赴西域或前往宋朝。不但有于阗等西域国家的使者需要经青唐吐蕃前往宋朝,就连西亚和中亚的使者也必须在抵达西域之后改道青唐,才能前往宋朝。
丝绸之路三道,青唐吐蕃控制的青海道成为西夏控制河西走廊后实际的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