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在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意义,究竟有多重要?

  • 宋太宗征辽从战略上并没有错,错的不顾实际就轻率发动战争,就和现在那些盲目喊打喊杀的人一样。  宋朝战败的原因,首先在于宋太宗赵光义发动这次进攻依据了错误的敌情判断。战前,雄州知州贺令图与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以及薛继昭、刘文裕、侯莫、陈利用等北宋的一些重要官员,相继向赵光义建议:认为辽主年幼,其母萧太后专权,韩德让宠幸同事,大臣不附,因而主张乘其内部不稳,夺取幽蓟。其实在萧太后摄政期间,辽的国势正在复兴,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情况,与“畋猎无厌”、“嗜杀不已”的穆宗时期相比,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变,内部的阶级矛盾也有了较大程度的缓和。而宋太宗赵光义对敌情并未做认真的了解和研究,只从所谓“主少国疑”,母后专政这一表面现象出发,主观地作出乘机出击辽国的决策。甚至这样的大事,连宰相李昉都不知。正如后来在总结战争失利的教训时。朝臣田锡尖锐地指出:“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连赵光义也不得不承认咎在自身,表示要“推诚悔过”。由于在时机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做了错误的敌情判断,轻率发动进攻,因而,不仅没有取得任何胜利,相反比第1次进攻幽州之战失败得更惨。其次,宋军三路分进合击,企图率先控制燕山山脉要隘,然后会攻幽州,这一方针固然是可取的。但未能做到有新的战略协同。田重进军三月二十三日至四月十七日已先后夺取飞孤、灵丘、蔚州时,而潘美军四月十三日才攻克云州,两军尚相距百里之遥,不能会师东进。而主攻方向的曹彬军开始时轻敌冒进,之后则时退时进,举止失措,也未与中路田重进部取得协同,以至未能切断辽的援军,造成合围幽州之势。前敌将帅曹彬、米信、田重进、潘美诸人,应敌无方,“矢石未交,奇正先乱”;杨业善战,却受制于潘美、王侁。另外,宋军的失败还在于参战之军对于幽州战场地理特点不熟悉,尤其是宋军缺乏与大规模骑兵作战的装备、训练和经验,未能制订出在平原地区有效对付骑兵的办法。因此,宋军以迂回北翼的手段,断辽骑兵的援路的企图未能实现,阻援不成,即束手无策被迫撤退途中又屡遭袭击,一溃不可收拾。
      辽军在这次作战中,战略上虽处于防御地位,但萧太后精明强干,在宋三路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一部兵力牵制山后西路宋军,集中主要兵力打击对幽州威胁最大的曹彬军,因为东路曹彬军不仅是进攻幽州的宋军主力,而且在这个方向上便于发挥辽军骑兵的优势,又有幽州坚城可以依托,是进行决战的好战场。此外,耶律休哥在援军未到达前,采取各种手段削弱、疲惫、欺骗宋军,使之陷入困境。这不仅赢得了等待援军的时间,而且也为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辽军在击败曹彬军之后,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又能大胆追击,从而扩大了战果。之后,辽军又立即转移兵力,大破潘美军于陈家谷。辽军决策正确,指挥有方,实现了对宋军各个击破的目的。

回复3

  • 赵光义垃圾,抄了一堆百度也是翻不了盘的。
  • 宋太宗征辽的战略是错误的。想以一两次战役解决辽问题是妄想。正确的做法是象汉武帝那样打持久战,打它二,三十年,打它个家家干净(地主家没有余粮,那种)。所以司马光评论汉武帝是穷兵黩武。
  • 忠心可鉴章家敦 左派冷血,右派伪善。
           征辽在整个北宋一代战略上都是正确的。
           赵光义得位不正,肯定要想办法正一正。所以辽国的“主少国疑”就是他给自己的一个借口而已,辽国主不少国不疑,他也会去打,因为他本来就没什么眼光。
           其实要打也不是不能赢,应当做出攻击的姿态,逼迫辽人不得不攻,然后固守已经到手的城池,跟辽人拼消耗,不需要多长时间,辽国内部小患就会变成大患,最终必败。但赵光义迫切需要胜利来稳固他的皇位,急于与辽人决战,结果就是轻敌冒进,被辽人逐个击破。
           白说了,赵光义和光绪是一类人,都想证明自己是真皇帝,结果一个葬送了北伐大业,一个打输了甲午战争,都是民族罪人。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