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带个伴手礼全是中国造,这套路读者熟

  • 登程 登上未知的旅程,体会精彩的人生。
    你们怎么都注意“手信”“伴手”这些旁枝末节的事情了,其实这篇文章说的是外国人还是占据了交易链条的顶层。他们掌握了商品零售的定价权,又往死压供应段的出厂价,我们这些年一点点强大起来真的是不容易。为什么我们的东西可以物美价廉?除了完善的基础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有很多一周单休甚至无休的劳动者。希望将来我们的后代可以告别这样的生活。

回复1

  • 其实也说明这篇文章的人根本不懂现在国际市场的利润分成。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发达的现今社会,哪个买方不占着交易链的顶端?
    一个出口产品,放到10年前,可能的确有出口价的4-5倍,因为有本地产的产品标价在那吊着呢,当然在中国产品的冲击下,很多高冷的都死翘翘了。,中国制造让曾经很多高冷的产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居功甚伟!很多人光看出口价50美元,卖价200美元,利润空间好大啊!算过进口商承担的关税,仓储,营销的费用了吗?我们的产品,本地销售商要付出70多美元的成本,最后销售毛利也就20%。还有售后的费用呢.......在美国销售的产品,销售商要算20%的退货成本在里面,欧洲要少点。然后作为批发商还要承担最终零售商傲娇的无理由退货和一年后结账的风险,成本算不算进去?最终零售商要承担前期投入的资金压力和退货,要承担竞争对手价格打压造成的类似产品滞销,成本要不要算进去?
    有不少中国的公司眼馋这个价差,打着算盘冲入美国,前三年销售高歌猛进,后面几年把前面的利润都吐出来解决售后和相关规范的成本,你不解决?可以,那就清盘出局。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