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养了5、6个孩子,就业难不难?

回复1

  • “你就说68年前的健康成年人安排工作没”--回答,没有。
    但是,1965年以前的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类中学毕业生都安排工作了。为什么1966年-1968年的没有安排呢,你去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这本书就知道了。然后,1968年底,城镇的1966-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被动员“上山下乡”去农村了,前前后后至1977年也是十年时间,全国城镇共有中学毕业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约1700万。当然你要是认为这也是安排工作了,你要问他们承认不承认这个事实。
    你可能会问,为啥城镇1965年前的就安排工作了?回答你,这些人都是解放前出生的,人数很少,就业市场很大,安排就容易。
    “下乡回城青年哪个没工作”--当然最终会有工作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城镇里允许无业游民吗?还附加给你一个信息,在当年计划经济时代(60年代及以后),劳动介绍所已经取消,不光大中专毕业生、城镇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国家安排,就是城镇中学毕业生,甚至原先是城镇户籍的监狱释放人员国家都统一安排工作,也就是国家大包大揽一切。但是,1966年-1968年的停顿、再从1968年-1977年,国家对城镇中学毕业生就不再大包大揽了。原因很简单,人数太多了,无法安排就业了。
    自80年代初期开始,各级政府为处理历史上遗留未解决就业的回城知青(其中不乏高龄30岁以上)和当年又新出现的待业知青,伤透了脑筋,不得已祭出“大量扩充就业门路、增加集体经济体制份额”的高招,终于花了5-10年的时间摆平了城镇回城知青加待业知青的问题。
    你可能又会问:为啥1965年后的城镇新就业青年就难以安排了呢?简要回答你,去查查1950年-60年代国家出生的人口包括城镇增长的人口,以及就业市场的容纳程度,你就知道答案了。
    最后,附图是80年代初期的中央一个关于城镇就业的决定,你再去查查读阅,对于当年的历史背景就会有所了解。
    jpg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