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兰判死刑,南方党崩溃,越南局势出现对中国极为有利的变化

  • 我觉得吧,如果没有长期在越南工作生活过,最好不要人云亦云地说什么南方党北方党,这和美国以为我们和苏联组织机制一样有什么区别?我们这边体制外的都不一定能理解体制内的组织形式,何况是旁观别人的?说真的一个国家的明面暗面,没有浸淫其中,所有判断不过是想当然。

回复29

  • 越南南北政治对立。除了有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外,和南北越历史有很大关系,和民族构成也有很大关系。
  • 乌龙山 瓜众不吃瓜
    这种事也要以霉国为圭臬,拿我们跟霉国类比?霉国的地位,在你内心长了多长的根啊?
    我没去过霉国、印度,更不用说长期生活,就不够资格观察它们吗?反过来说,长期生活在某地的人,他的观察就一定比别人高明?
  • 越南的南北离心格局,是多年形成的,甚至超出现代越南的历史,这是公认的现状。你觉得啥,并没什么用。
  • 这个姓陈的就是在胡说八道,奇怪的是这样的胡扯也能上观察者,可见这质量是越来越差
  • 你想否认越南共产党的南北派,但是实际就是存在,这个从国内对越南革命的文献中也能看到相关记录。主席说过一句话,能作为对你言论的回应:“党内没派,千奇百怪。”
  • 越南的南北问题从法越时期就开始对抗了,甚至比法越还早。无数的历史事实就在这里,不是你红口白牙就能把水搅混的。
  • 你是老胡的学生吧?
  • 他人对他国按地域叫什么什么党派,究竟是哪不对劲?感觉如何?
  • 就是你在越南长期生活过不懂历史也是想当然,历史上北方就是交趾属于中华文化圈。而南方更接近东南亚,这不是组织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越南被殖民后虽然逐渐脱离,但那些北方早期革命家都是在中国混的。特别是战后南北分裂,南方更靠近美国,南方的越南解放阵线也是相对独立的,而北方遭到美国猛烈轰炸对美国更敌视。而且南北统一时大量南方难民逃往美国,开放后这部分人影响力增大当然是反华的,这是历史问题。如果越南发生颜色革命一定还会分裂成南越北越,然后开打。而美国一定会支持南越,到时候必须支持北越。
  • 那么你的这个判断也是想当然,你最好别去判断你身以外的任何人和任何事!
  • 其实就是长期在越南生活,也很难理解。可以根据结果来理解。以前南方政治强势的时候,中越合作推动很慢。现在这部分人被打压下去了,合作进程就加快了嘛!
  • 飞天猪头 蜘是公的,蛛是母的,公知配母猪。
    南北越长期体制不同的隔阂,你是装看不见吗?
  • 苍狼向月 井底之蛙的认知只有碗口那么大的天
    说的好像你了解似的,其实你什么都不理解就要在这里指点作者和其他人,真是可笑!
  • 政治山头这种东西,你说没有,我是不信的
  • 你说别人不了解越南,恰恰是你自己不了解!
  • 这个确实,没有实地的田野调查,发表这些判断是不恰当的。
  • 你去越南问问当地老百姓就知道了,他们自己都有南北的地域差别认知。何况政坛。南北两方因为政治、经济差异的问题,认知差别是很大的。
  • 是你对越南了解太少,越南南北统一后,很长一段时间,越南南方连机场海关之类的领导都是北方派遣的,我有越南朋友,我还特地问过他这个问题,后来越南也搞改革开放,南方派逐渐暂居上风,在阮晋勇当总理时应该说南方派开始显露头角。
  • Merlin 随便看看。
    “政治派系”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包括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必然存在的现象——至于同一党派的内部派系(比如自民党),还是两党多党的“独立派系”(比如欧美多数国家),这不过是一个称谓而已。。。一个小科室都有小团体,这不是常识吗?
    -
    如果说越南“没有名字叫南方党北方党”的派系,或者说越南其实有“东南西北四方党”,这都可以商榷。但如果说“越南党内无派”,这才是真正的想当然——虽然没有与某人见过面,但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该人有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例外情况可以忽略不计吧?。。。话说回来,谁告诉你美国人“以为我们和苏联的组织机制是一样的”?舆论宣传、民间观点和治国理政分不清楚?真以为美国都是“旁观式外交”吗?研究中美关系的美国学者都是吃白饭的?
    -
    当然,具体的派系方针和彼此的斗争(过程、细节和烈度等等),确实必须有实际的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一国的政坛变化既有隐秘之处,也有可为人知的大致局面。无论是新闻媒体、外交人员和有关部门都是靠这个吃饭的,不可能“大局”都搞不明白。另一方面,你应该“长期在福建(或某地)工作生活”吧?你确定自己了解一切“本地真相”?谁能做到这一点?谁的判断肯定不是“想当然”呢?东南卫视?
    -
    ——简单说,“人云亦云”不可轻信,这是毫无问题的。但强求“事事亲历亲为”,这恐怕更加不切实际,尤其对于大多数键政家来说,绝无可能做到每个国家都“长期生活”,要不要所有人都闭嘴?显而易见,多数情况下多数人还真就只能依靠写作者的职业素养,不然呢?。。。另一方面,如果不认同不服气某个看法或观点,且自己又有闲心+闲功夫,完全可以多换几个渠道的了解(相对)更准确的情况,然后用证据打作者的脸。空口白话说别人“人云亦云”,何尝不是想当然?又有什么建设性和说服力?
  • 你很了解越难吗?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