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读博,我被当成“野鸡博士”

回复1

  • 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常态,它们没有承担消除贫富差距的责任,在美国甚至还存在种族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差距。
    全国116所211,北京占26所,上海占10所,排名靠后的10个省加起来还没北京一座城市多,全国39所985,北京占8所,上海占4所,这公平吗?在北京集中培养人才,往全国各地输送的愿望是好的,但过于幼稚天真。由己及人,假设是你寒窗快三十载,让你回落后地区参与建设,你愿意不?你父母愿意不?你的老婆孩子愿意不?愿意的都是极少数。拿到好大学毕业证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投资的负担都不低,有些家庭甚至输不起。
    顶尖大学的建立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冲突,也不对立。人才是梯次培养,教育资源也可以梯次分配。比如像地质资源勘探,石化建设这些门类完全可以下放,为什么还要挤在北京?最好的石油大学和地质大学,北京就占了俩。在北京勘探啥呢?影视学院的就该去影视制作中心附近开设。再比如工业学校的分布就很平均,并没在北京上海扎堆,拖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后腿吗?
    最后,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怪现状,分配不均是一方面,资源扎堆也导致院校建设同质化严重,卷得一地鸡毛,在北京建校,开最全的学科,是吸收生源的两大法宝。但这实际上是稀释了学术环境,都有学科设置,但都不强,或者一个优秀的老师,兼着几个学校的授课,和赶场走穴一般教课。
    国家其实可以暂缓高等职业教育的推进,把北京上海,一些应用专业的学科学校整合一下,下放到各省,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也给许多家庭减轻了沉重的负担和打消一些妄念。在北京读某些专业和某些学校,真的不划算,付出高昂的成本只为了能有留在北京的机会,实在不值得。国家在批准学校建设的时候,尤其是非研究非理论的顶尖学科学校的建设,比如应用职教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成本对家庭的负担,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学生。
    我可以负责的说,学校处在北上广深是导致一些优秀学生家庭望而却步,从而选择其它学校的重要因素。因为来回旅费难以负担,选择假期留校打工的学生并不是我胡乱编造出来的。是励志,也是无奈。
    我始终还是认为,消除贫富差距的第一步,就是从分配教育资源开始。别的法都存在太多复杂因素。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