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教授反驳: 说农民穷是因为懒, 这是赤裸裸的谎言 | 文化纵横

  •       说中国农民懒,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本文作者,通过以偏概全,自己竖起了这么一个靶子。
           然后作者自己又集中火力,攻击这个靶子。攻击中夹带了大量私货。
           拎出来大家看看。
     
         “韦伯曾经认为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现代性的,但我们实现了,这是个很大的谜,理论上还没有解开。但我们现在还是不具备源于欧洲那套理性的东西,整个社会依然有失范。比如北京路上一些司机开车都乱开,乱按喇叭,而且也没有能超越传统慈善的那种公益伦理,所以社会才有这样大的差异。”
     
           这就是本文作者真正想说的话:欧洲是理性的,中国不具备这样的理性,中国整个社会的结构是失范的,所以中国才会有贫困人口。
           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农民的贫困,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中国社会结构出了问题,造成了他们的贫困。要想让他们脱贫,必须改变中国社会的结构。
     
            至于要如何改变中国社会的结构,作者没有明说。
            但是作者给出了暗示,就是朝着“欧洲那套理性的东西”去改变。
     
            本文的诡异之处就在于,作者刻意大量使用他们那个圈子里生造出来的所谓的“专业学术名词”,
            通过大量使用“元问题”、“元方案”、“前现代”、“现代性”、“失范”、扶贫的哲学含义,这些不容易理解的词汇,
           以及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这些名人的书籍,精心构造一个“学术迷宫”,制造一个虚幻的学术制高点,迷惑读者。
     
           一般的读者根本就没耐心读完这种故意跟你绕圈子的文章,你没耐心读完全文,也就没办法去批驳他的观点。

回复1

  • 中国的扶贫问题没那么复杂,不需要上升到那么高的所谓的“学术”的高度。




    什么是“中国的扶贫”?



    中国的扶贫,就是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通过自身努力无法摆脱贫困的群众,最终走出贫困,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中国之所以有贫困人口,说到底还是发展的不够充分。
    如果硬要说是结构上的问题,也只能是地理结构和交通结构的差异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反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社会结构,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最大优势。
    唯有中国的这种社会结构制度,才能消除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造成的社会贫富分化,合理调配资源,从而让贫困人口脱贫。

    中国的贫困人口,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像河边村这样的整个村都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村。
    这一类的贫困,基本都是地理偏僻,交通偏远,难以受到周边县城和乡镇的辐射带动。
    有的还伴有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等因素。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悬崖村。

    另一类是村中个别家庭突遭变故,家里丧失了主要劳力,造成因病、因残致贫。而非全村性的贫困。

    无论是哪一类的贫困,首先要确保“两不愁三保障”。
    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这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我们政府在多年扶贫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就是十分强调造血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
    而像悬崖村这样的移民搬迁式扶贫,也不在少数。
    最值得一提就是从1982年开始,历时40年的西海固地区的开发式扶贫。
    那里是最早实施移民搬迁式扶贫的地方。

    在扶贫过程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扶贫先扶志”,其实就是在鼓励贫困户要树立脱贫的信心。
    因为对贫困户而言,树立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是激发他们内生动力的关键环节,从而避免滋生等靠要的思想,
    否则陷入纯输血式的扶贫,是不可持续,会出现脱贫后又重新返贫的现象。

    最可持续的扶贫就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难点就在于项目、市场、资金、技术的支持与对接。
    这其中挂点单位、驻村第一书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