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道士眼中的儒家“建制化”运动


  • 春秋战国时期的家不是指家族,而是指一块领地(比家族更大)。当时的领土概念是:天下-国-家,正好对应贵族体系:天子-诸侯-大夫-士。

    天下:天子的领土,包括所有分封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不是指世界上所有领土,是周天子管辖的范围,不包括夷蛮的领土
    国:诸侯的领土
    家:大夫的领土,春秋末年出现过“三家分晋”,说的是三个大夫分了晋国
    士没有封地,只能“独善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先做好自己,再治理最小的领地,逐步治理大的领土,直至最后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虽然这个方法和我国现在培养领导人的方式不谋而合,比如先从基层干起,再担任市长、省长,有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后,才能成为领导人候选人,但周代的天下-国-家的分封体系,和现代的国家-省-市-县的制度有本质的区别(间接领导、世袭和直接领导、任命)。

    大学的作者毕竟是古代人,有他的局限性,他所说的话虽然道理上和现在是相似的,但针对的却是周代的政治体系。大道理虽然相似,但治国不能只靠这些大道理,必须要有具体的措施。读经典的时候不能随意地引申这些话的含义,否则就成了泛泛而谈的大道理。这些经典著作里的话都有其适用条件,现代人使用这些道理必须要考虑其在新的条件下能否适用。所以我们要继承这些经典,必须有所取舍。

    而且中国的任何一部经典都没有对现代社会的解释,毛选算是,但很多人都不愿意以此为基础继承中国的文化,而是要从四书五经乃至先秦诸子百家开始。中国人现在关于现代社会的解释来源不是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而这两者都源于西方。中国人要发展出自己的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不仅要从继承古代经典,还要从西方理论和治国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要继承经典,就要做好改写经典的心理准备,一味地尊重经典,模仿经典就成了“经典原教旨主义”,一个字都不能改,文化便无从发展。中国历代强大的王朝都是比较开明的,如汉、唐、明,都在继承先前文化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像某割据省份一样,以为搞一些经典诵读这样的形式主义就能复兴中华文化。

回复2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