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已被删除

回复7

  • 杜康 奴颜婢膝真奴才,反笑正直为狂痴。
    查良镛和方方就是一丘之貉,的可笑的是某些人痛恨方方却追捧查良镛,把它和它那一肚子的坏水祸心奉为圭璧,可见精神鸦片之名是名副其实啊。
  • 金庸的履历就说明了一切!他的小说是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小说里,传统的、经典的都是虚伪的,经不起打击的,而外来的、旁门左道的都是很厉害的,整个社会没有主体的价值观。
  • 祖上包衣奴才
  • 金庸的小说和邓丽君的歌确实遭到了不公平对待,但是现在那些网络中的玄幻小说100本里有99本缺乏基本的文学要素,如果没有网络平台承载,传统出版社或者报社绝对是退稿。

    我觉得评判一部作品的水平或价值,最客观的方法就是过十年后还有人看或者记得吗?从这个角度看,你说再等十年真的蛮有道理。
  • 换句话说,其实是武侠小说已经快要走向没路的时候才被奉为经典吧。
  • 差远了,金庸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现在的玄幻小说,架空历史,就是流水账。
  • 躺平吃瓜 租客一名,不操房东的心。
    高中时候外面卖x版书,10块一本砖头的那种。黄易的花了几个月才凑了一套。每次买到基本上一天看完了(上课照看不误,也算是某种成瘾?)。温梁的书倒是都看过一些,古龙的也看过,没啥深刻印象。都是学业忙完了当休闲看的。现实中真没碰到几个吹金庸书的。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是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快到我这种对流行不怎么感兴趣的闲得没事做准备追一下香港流行的时候却发现其已经过时了...
    高中那会,王菲的歌还算流行,但是香港流行无非跟风欧美流行(或许只是部分人这么认为的?),那时候欧美流行刚好能通过网络比较廉价的获得,所以放着一手的流行不去追犯得着去看二手的么。
    可能比我早一点的年代金庸的书被当作洪水猛兽。我大舅家就是把武侠类的直接藏起来。到我自己去找书看的时候,老师看到我们买武侠科幻杂志看也不过是要求不要上课看,而不是像我小时候听表哥说过的那样直接当堂撕书。
    文学作品嘛,绝大多数只不过是时代的产物。这类作品,也就同时代的人看看不错,并不适合其他时代的。
    为什么我读书的时候没人拿金庸的国学素养说事呢?零几年印刷业大发展(反正我是这么感觉的),《论语》《老子》等等一系列的经典都是几块钱一本。我们作为学生用自己的钱就能买一套二十四史(合买)。三言二拍(我的是三拍,收了后来北大整理的),金瓶梅(初中买了看了,差评)等等带点情色的古典作品都能初高中就买来看,根本就不缺现代的国学素养的小说。看完《水浒传》感觉不爽,然后找了《水浒后传》的爽文(按照现在观点来看)。
    金庸的国学素养比我高,那又如何?几百年前的先辈们写的小说,还能流传下来,其中的xx素养难道比不上他的作品?所以很抱歉,作为求学于世纪之交的八十后,金庸的书没时间去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大师的称号,那么多作品能够流传几百年的作者都没被誉为大师呢。
    后来我读大学的时候探究了下,发现我们那一代真的算比较幸运的。那时候出版的古典经典中有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砖头一样厚的,我在图书馆看到同款的——1978(79)年出版的。中间二十多年没再版,仅仅世纪之交再版了。我想任何一个初高中生,如果像我那样看到过一墙一墙的无所不包的我们的先辈的传世经典的时候,恐怕是难以对现在的某些大师的国学素养(不管有没有)产生点什么惊叹的情绪的。
    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定的青年就从仰视某些文化变成平视某些文化,不是很正常的么。小学时候一早年拉壮丁去台湾省的族亲回来看看都能被热议很久,主要是比较下生活水平差异什么的。现在呢?一年多没停电的我惊诧的看到前段时间台湾省停电停水的消息...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