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一个果粉制造的民国神话:民国大学教师工资高?

  • 喜欢相声 每天躺枪无数的互联网媒体从业者之一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问一个人一个月最高能挣四五万,那他算不算穷人?但作者的意思是一个人在那个年代挣四五百不一定等于锦衣玉食。
    注意,是最多挣四五百,最少时候是可能一个子拿不到的,这也是前面反复说那些教授们当时不得不在很多学校上课,相当于做了很多兼职,赌其中至少有一个可以拿到钱。这本身就很不稳定,就像一个跑销售的人一样,当月业务好收入可以很好,但是差的话真就没几个钱。
    还有,四五百银元也是绝对的理想情况,白花花的大洋不是随便发的,正常情况下拿到手里的根本就不是大洋而是纸币,所以鲁迅才会在作品里提到去黑市里打折用纸币换银元的事情。而在那种情况下,国内纸币的购买力从来都是一路贬值而不会升值,除非哪个单位阔气到敢发英镑美元当工资。同时这些工资并不会轻易随着货币贬值而同步上调。那么这些用纸币折算的工资,真实的购买力又是多大?
    第三,苦日子不等于贫困潦倒,大学教授也是要应酬要有各类开销的,而在当时国内生产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今天的低端消费品当时也不便宜。看看当时知名文人的照片,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什么?瘦,非常的瘦。过年才吃肉在当时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大学教授也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往往挣的钱要给家里寄去一大部分,剩下的钱也就不剩下多少了。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当时被视为下九流的戏曲演员、相声艺人,知名度好起来收入也不比大学教授低,但是他们同时又兼戏班老板等身份,要给班里的伙计发工资,给徒弟供吃穿。那么自身的结余一样不多,当时徒弟学成出师还要头三年的收入给师父,也是类似旧学徒制度的产物。
    还有,你忽视了当时社会上还有大量的苛捐杂税。当年相声大师刘宝瑞有一个段子《寸步难行》,虽然是解放后拿来说当时的湾湾的,但具体事例的原型就来自解放前,西南某地军阀甚至在30年代把税收到196X年,《让子弹飞》那个收90年税片段的原型就多半来自这里。在一个军阀统治的时代,各类搜刮民财的本事永远是用在没有力量反抗的普通百姓和小布尔乔亚们头上,真正上流人物的标志不是看工资高低,而是他们是否拥有“避税”的特权。而再知名的文人,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软柿子,偏偏名义上他们收入又不低,因此正是这类苛捐杂税的最好盘剥对象。
    现在做一个小总结:每月收入并不稳定+纸币连续贬值+消费代价高昂+相当收入拿出贴补家人+苛捐杂税严重下,四五百元还剩的下多少?别忘了这些人可还是在北上广而不是四线县城飘着,“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不是玩笑话。

回复3

  • 其实最简单的看鲁迅先生一家就知道。鲁迅的收入在民国的教授中绝对是高收入了,单版税收入每年几千银元。可是鲁迅先生去世,许广平操办了鲁迅先生的葬礼后(葬礼开销基本花光了鲁迅生前的积蓄),许广平先生还要出去工作才能养活海婴和鲁迅家里包办婚姻朱安女士。。。。鲁迅尚且如此,其他的普通大学教授能如此?海婴回忆自己父亲文章中多有提起。。

    当然只看胡适这些是过的不错,毕竟这些不能算纯大学教授了。
  • 无语斜阳 相见不如怀念
    反驳得真棒,在这种有理有据的分析面前,任何辩解看上去都是无理狡三分。
  • 三宝看天下 反封建反官僚主义,反极左反白左
    你这些话本没错,但苦不苦的还得看各自的负担、跟谁去比较。

    四、五百银元收入的,再不济也不至于露宿街头、缺衣少食啊,这跟当时广大赤贫阶层比,算苦吗???

    家底殷实之家的,更不会指望族中几个拿死工资的来维持,那几个就是给家族撑门面的,经济之道则是另有来路的。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