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作为全世界普及最广的乐器,在中国却处在小众的尴尬局面,原因有哪些

  • 东苏闲人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做个闲人。
    这位朋友对口琴的理解非常有深意,而且哲理性也很强,能否展开多分析分析,为什么口琴在高低两端有人来吹奏中间反而没人了呢,原因到底在哪儿呢?
    请解释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再就是对我国的口簧这种乐器您了解多少?也可以介绍一下,谢谢。

回复1

  • 青骓书 儒学元士,野生左派,高能黑户。
    口琴的气运从它诞生之时就确定了,一是演奏方式(低),二是发音方式(高),两百年前德国人是在还没有对《发明乐器的原理》进行研究时就利用现成的成果而随机组合成了口琴这种新乐器。
    口琴演奏方式的“低”,源于排箫式演奏。排箫至少有两万年以上的历史,现今的人类,至少从遗传基因上讲都可以轻松接受排箫类型的演奏方式。易于掌握源于此,演奏技巧不易提升也源于此,此为根性。
    口琴发音方式的“高”,源于自由簧的发音方式。自由簧的发音方式成熟得晚,它是站在由石罄、编钟构建的完整而成熟的音乐体系之上而发展出来的,它以模拟石罄、编钟发音效果为己任,它提供了一套廉价、低成本的“余音绕梁”音效。极有文化的人喜欢口琴就源于此。
    低文化程度的人喜欢口琴,是因这种易于掌握的乐器能够提供一些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之外的一些“意境”。中间文化程度的人不喜口琴,主要源于口琴演奏方式“落后”,而口琴演奏所能提供的“意境”在他们的文化知识体系中有很多替代品可用。
    半音阶口琴的产生,是口琴争取中间文化人的历史自觉。人类的文字体系发展规律是,先有表音,再有表意,然后才是象形。音乐五线谱,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去理解的话,它是一种象形文字。中国学口琴的人少,也与中国大多数普通人都已经认识汉字有很大关系。在我个人的音乐实践中,我用中文“六十花甲子”的干支来标记乐谱,这种方式的精密度与方便程度要远远优于五线谱。站在西方人的角度看,他们只有五线谱,于是他们只能走让口琴先适应五线谱的改造之路。
    而东方人也会改造口琴,未来会把口琴向着“竽”“笙”的方向改造,这样才能把口琴发音方式的潜力开发出来。
    口簧在中国古文化中的意义在于,它是当时中国的表音“文字”系统。比如说,伏羲部族的易学知识,全靠口簧才传承下来。中国的某些少数民族的口簧技艺,从音乐演奏的角度看就太过于复杂了,但是从易经与天文历法的角度看,那是刚刚好,与天象合拍合数。这也说明,甲骨文的出现,让一群使用同样知识的部族发生了分化,但这种知识并没有因为分化而断了传承,它被人们用音乐与文字两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