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先:揭露杨继绳制造的“周恩来销毁大饥荒证据”重大谣言

  • 山猫龙空版本 不是发财的事儿别找我私信,忙着呢。
    你搞清楚,那场人祸重灾可不是平均的。

    三年自然灾害按粮食减产幅度排名前10的省分别为甘肃、辽宁、安徽、黑龙江、河南、四川、山东、贵州、吉林、湖北。它们的粮食产量比起受灾前均减少20%~40%。
    死人最多的河南,却根本不在减产前10名。
    “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周总理的粮食调拨表确实与死亡人数无关。】

回复3

  • 再说我母亲,当时正在卫校读书,培训计划生育知识(说反对限制人口的可休矣,母亲说主要是当时没条件),不知为何突然不让她读了,退学回农村。多年以后她才知道原因,外公为了她每天能多吃半两米(集体食堂期间),把她年龄多报了半岁,结果困难时期精简城市人口,母亲属于超龄的学生被退回农村。母亲家乡是粮食产区,对困难时期没有太多特殊的记忆,吃不太饱,经常要吃野菜,发现了一种草比较好吃,村里有没有饿死人不清楚,但记得有一个女的病加饿吧,快死了被夫家用箩筐抬着送回娘家,但在娘家又活了过来。母亲倒是记得刮共产风、搞公社食堂时,她奶奶把稻谷装坛子里藏在山上,把鸡杀了熏干装坛子里加上石灰,用油布封口,沉到门口水塘里。
        母亲家解放前条件较好,算是富农或小地主吧,母亲说她小时候有衣穿(鞋子只冬天或做客时穿)有饭吃,不过土改划成分时在曾外祖母的坚持下,划了贫农。
        父亲家就是地道贫农了,父亲说三年困难时期生活,对他来说,就是解放前的日常。
  • 没错,不可能是均匀的。不过那位网友的计算方法还是很有论证力的,平均1/20大家身边都应该有亲人饿死,更不要说集中在某些地区了,那就是1/10,1/5之一了。这一时期饿死人当时是有统计的,我印象中各地上报的是1百多万,中央倾向于估计的严重些(瞒报、漏报)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根据测算认为有2百多万。
        对这一时期的情况,做为庞大国家和人民中的个体,每个人的切身体验不可能是一样的,但我父母家庭的经历我觉得比很多人的体验更有参考价值一些,我这里说说。
         我父亲37年生,母亲44年生。两边都是7子女的农村大家庭,父亲这边少女主人(我奶奶在父亲7岁时去世了)。61年最困难的时候,父母还不认识,父亲当兵6年(少尉排长)第一次回家探亲,从辽宁旅顺到湖南邵阳,横穿半个中国。母亲则经历了从卫校学生回乡种田。
    先说父亲,当时在部队,每天定量是1斤5两,支援地方三两实际是1斤2两,所以部队不会饿死人,但由于军事训练强度大,没有油水、没有其他副食,父亲说1斤2两差不多只够一餐,部队先是到野外挖野菜(他对一种有毒处理后可吃的块根印象深刻)、然后是苞米杆芯、橡实,到60年冬,野外实在是没什么可采了,只好摘柞树叶(冬天的树上还不多),铁锅里反复煮到水由红变清后捞出晒干,磨成粉,一半玉米面一半柞树叶粉蒸窝头,这样可做到一日三餐有四个大窝头,但是父亲说这东西吃了后好难受,人人解不出大手要用手扣。营里派了一个班(父亲连里的)养海带,考虑到要回家探亲实在没什么好带的,父亲请养海带的战士们帮他收集点海带。61年夏,父亲背着20斤干海带从旅顺回湖南探亲,一路所遇所见,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作品有些不同,首先是由于灾害交通不畅,要绕道(现在不少否定自然灾害的);其次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大量民众拿着大队、公社的外出证明逃荒,有这证明坐火车不要票,导致他常买不到票(和不准逃荒不符),有一次眼看再买不到票只能就地打转回部队了实在没办法,他和同样买不到票的另外一个军官(有部队的信纸)买了个土豆做了个假章,弄了个紧急军务的假介绍信买的票。导致20多天的探亲假,他实际只在家待了4天。现在看统计资料,湖南比辽宁严重,但父亲觉得家乡比旅顺好多了,求之不得的高档货苞米杆芯,在老家没人吃还是用于烧火。三伯母要求在信用社当干部的三伯回家当农民,她觉得当干部还不如当农民一点粮食一点钱就整天在外面顾不了家,不值(这点就更不符了,不过这是特例,三伯母后来也后悔一辈子)。
         父亲村里没有饿死人,不过那是个山村,人不多
  • 山猫龙空版本 不是发财的事儿别找我私信,忙着呢。
    写错,不是前10名,应为前3名。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