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钱学森和杨振宁

回复2

  • 杜聿明的儿子让常凯申因为美国学费问题逼死了,他要求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永远不要去台湾,如果有可能,尽量回大陆来为国效力
  • 无非就是你们所说的“理论”而已,还有什么新奇观点?
    杨当时不回来的理由就是“嫌弃”二字,没什么其它的借口。
    假如,杨当时因“理论”而不回来的话,他完全可以给政府提建议,说“国内条件不够,他回来了用处不大,等他在海外继续学习,以将来更好为祖国效力……当然,如果祖国需要,他愿意马上回来……”。如此一来,政府会认真考虑,会有两个答复:一是他回来,二是暂不回来。结合当时的条件,他不回来的可能性更大,政府支持他继续海外学习,那么,他名利双收,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是是非非了。
    可是,可是……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原因是他心里害怕,有点小九九,生怕政府硬是要他回来,那么,他的“前途”就没了。在当时,他的状态是“个人>国家”。
    至于现在,你们所列的“理由”都不是他本人当时真正的理由,你们是在“强行解释”。
    再说一遍,我欢迎、支持、赞美杨,但是,我坚决反对把他与“钱”并列甚至高于“钱”,这是有严重问题的,会遗祸子孙后代的。
    如果,人人都做“杨振宁”,谁还会去做“钱学森”?
    如果,没有“钱学森”,哪里会有今天的中国?
    不管“杨”后来的学术再高、功劳再大,也永远居于“钱”之下,这是一个“标杆”问题,是要给后人立下“榜样”的。
    如果我们重回那个时代,没有“钱学森”们,那共和国会是什么下场?
    说的再难听一点,杨大不了转行转科嘛,有什么问题?在那国家最需要的时刻,转行转科的人还少吗???
    杨为什么不愿意?说的真实一些不就是“自私”吗?当然,自私不是他的错,是一种选择,可既然是选择,那就得接受选择的代价。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