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杖大臣这事儿,明朝皇帝也不敢随便

  • 文死谏真的有这么好?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风是,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通过骂皇帝、骂重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
    所以,那个时候,不仅皇帝常常被骂,就连明朝各位名臣,也没有一位能够不挨言官“骂”,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都深受其苦。其实,那些喜欢骂人的言官,也不断会被人骂。在一个以“骂”人为荣耀、被“骂”为正常的年代,只打口水仗,不做实在事,就暗藏悲剧在其中了。----------以上-摘自百度。其实明朝无论经济、文化、政治,真的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后期朝廷上的君臣对立,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就君主立宪了。但历史没有可能,明代做实事的官员个个被骂甚至不得好死,所谓东林党在野指点江山臧否人物获取绝大声望,在朝则不干实事结党营私大捞特捞。和今天的体制内公知倒是如出一辙。

回复7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