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和剑桥分析暗中勾结,这个理由能让美国人为特朗普上台释怀吗?

几天前,《纽约时报》与英国《观察者报》披露了一个“惊天事实”:一家叫做剑桥分析的数据公司,非法窃取5000万脸谱(Facebook)用户资料后用算法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根据结果进行精准推送,进而影响了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而这家公司的数据挖掘团队与俄罗斯以及特朗普团队都有“关联”,于是,俄罗斯借助“非法窃取”脸谱数据“干预美国总统选举”的故事在欧美主流媒体,以及中国的各类媒体平台刷屏。

这个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且充满第一手资料和细节的新解释,为已经停滞了近一年的“通俄门”调查提供了新的证据,甚至在微信的流量公众号里,已经出现了“特朗普大难临头”为标题的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轮的报道,确实体现了“后真相”时代的基本特征:不愿意接受某种客观事实、执着于自己的主观建构的媒体,正努力通过材料的加工和在某些领域的话语权,重新建立一个关于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解释版本。这个进程,可以看作是后真相时代的舆论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00

早先的解释版本:内向归因

为了对比不同的解释版本,可以对比不同时空环境下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释版本,具体来说,推荐回顾三篇有趣的文章。

2016年11月10日《金融时报》刊发题为《特朗普为什么胜选?图解美国大选结果》,其中就特朗普胜选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指出,“首先,比对各州人口普查数据和最终投票结果,一如选前分析,未拥有大学文凭的白人相对支持特朗普,这也是特朗普和希拉里拉开差距的主要族群。”“希拉里并没有多拿农业州(传统上倾向支持共和党)的选票,也没有维持住泛蓝州(支持民主党)的得票水平”;“更核心的原因,特朗普之所以能在选举人票上大胜,关键是获得‘摇摆州’的相对多数。”;“若再比较历史投票数据,沿着美国中北部五大湖区的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在这次也出现近28年来的首次转向,全部倒戈共和党,前两州还是长期失业率攀高的美国制造业重镇,也透露出特朗普正重新描绘美国政治地理的分界线。”

2016年11月11日,《纽约时报》刊发题为《预测希拉里获胜的美国媒体,你们错哪儿了?》的文章,作者是Jim Rutenberg,明确指出,“一种普遍的感觉是,很多主流记者的沿海和首都环线情结,让他们无法和特朗普阵营中核心选民的愤怒感和怨恨产生共鸣,致使他们忽略了特朗普获得的支持越来越多。民调似乎也忽略了部分支持者。这导致他们没有跟上一个事实,即他们遵守的政治规则似乎不再适用”;“记者还是在一个新的媒体世界中运作——它包括Twitter、Facebook以及在这些平台上运作的另类右翼(alt-right)玩家们——记者不再是重心。”

2016年12月13日《纽约时报》刊发题为《5个问题看懂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的来龙去脉》的文章,作者是Max Fisher,其中谈到“没有任何消息表明中情局确信俄罗斯的介入决定了选举结果。”;“这一点是不可能确定的。因为电子邮件泄露事件持续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同时期内,选举中还发生了其他许多戏剧性事件,民意调查不能轻易将邮件泄漏的影响孤立出来。”;“特朗普以非常小的优势在中西部三个关键州取胜。因此,即使泄漏事件只影响了一小部分选民,也足以改变选举结果。”;“但同样的逻辑也可适用于其他几十个因素,包括联邦调查局在选举后期对克林顿的私人电子邮件服务器所进行的相关调查。政治学家已经证明,就连天气的变化和球队的表现也能改变人们的投票。”

这三篇文章构建的事实,是2016年总统选举结果揭晓之后第一轮反思的结果,其共同特点是,尽管也提到了俄罗斯黑客干预总统选举的事实,但整体归因仍然是内向的,侧重从美国国内经济-社会结构、媒体形态与从业者观念差异、以及难以清晰量化的不确定性等三个方面去寻找为何2016年选举结果“出人意料”的原因。

新版本解释的缺陷:有瑕疵的因果链

而在此次的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事件的出现,带来的是另一轮解释版本:俄罗斯不是从直接实施黑客攻击,而是从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的途径入手,干预了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目前媒体的狂欢,表明这个版本的解释更加受相应人群的欢迎,是一个更加令人满意的解释。

相比原来的解释版本,新版本的特点在于,从对内归因转化为对外归因:俄罗斯、脸谱公司,以及与俄罗斯勾连的分析公司,以“非法”方式获取并分析了数据,然后神奇而卑劣地操纵了2016年总统选举结果,助力特朗普上位。相比原来的版本,新版本的贡献在于,为解释选举结果的异常提供了更合一些人心意的答案——5000万脸谱用户数据泄露是影响总统选举结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精英群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以及工作方法,都无需做出反思和修正。

但这个解释版本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

相关分析如何转化为因果分析,仍然没有有效的克服。一个刚吃完晚饭的人在穿马路的时候遭遇车祸,是否可以说吃晚饭导致其遭遇车祸呢?同样的,不仅要证明在选举前发生了数据泄露和滥用,而且还需要如前述文章描述那样,将可能导致同样数据差异的几十个不同的因素一并加入分析,才能建立更加稳健和有效的解释。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在操控性信息投送和选举结果之间建立因果关系。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版本的重大前提假设之一,是成长在美国的普通民众,本质上是一群没能力识别假消息,且容易被网络假信息操控的人群。这个假设,与新自由主义长期对成熟、发达民主政体的乐观论述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如果为了某个结论的成立,就在前提假设中做出相当极端的反事实、反常识假设,那么,这个结论即使达成,相比其他在更加宽松约束条件下达成的结论,至少不能说是最优的。

“并非所有错误观念都是莫斯科带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脸谱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引发的舆论狂欢,是被特朗普称为“假新闻”的欧美主流媒体以及相关反特朗普人群的惯性使然。这是一种交织着攻击性和价值观自我修复的特殊的舆论战,首要目的不在于论证特朗普真的有错,而在于论证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世界的主观解释没有错。近似一边倒的媒体解读和报道,主要是由恐惧、挫折感以及宣泄压力等需求驱动的;这是一种基于价值观共鸣的不自觉的协同行动;但在此过程中更大概率出现的是看似基于事实和具有科学依据的真实的谎言,而非所谓真相。

具体落实到希拉里及其团队,不应该被忘记的是:希拉里是互联网自由战略的首倡者,系统、全面地运用新媒体为美国外交战略服务,干预他国内政,起点就在于希拉里任期内;在所谓剑桥分析公司之前,哈佛大学的新媒体分析中心,以及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CANVAS(Center for Applied NonViolent Action and Strategies,应用非暴力行动和战略中心),都已经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在希拉里的竞选团队中,至少包括了来自谷歌和推特的算法设计,以及数据处理人员。换言之,事实的真相从来都不是俄罗斯做了美国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而是因为一方的心理傲慢、能力不足、战略失当等,输掉了一场注定会输掉的选举。

这一从通俄门调查到大数据泄露的事件,正逐渐变成某种荒诞的喜剧。或许,对于所有参与到狂欢的行为体,有一段《纽约时报》的老话是值得赠送以及自习思考的:“然而,并非所有的错误观念都是由莫斯科带来的。夸大俄罗斯对美国选举干预的网络谣言也有正中莫斯科下怀的危险,同样会破坏美国人对其民主制度合法性与完善性的信念。”换言之,除非有勇气自我超越以及真正的进行深刻的反思,否则沉迷于后真相与自我构建“茧房”的媒体及其受众,将注定无法赢得这场舆论战。

【本文刊于沈逸教授在澎湃新闻的“逸思”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