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为什么不卖泡面?高铁设计师解释了

前两天,一段乘客在高铁上吃泡面遭女子斥责的视频引起热议,女子称高铁上有规定不能吃泡面。

500

这让不少人困惑了:高铁、动车上到底能不能吃泡面?

500

12306客服人员对北京时间表示,高铁、动车上一般不卖泡面,没有规定高铁、动车上不能吃

12日,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高铁设计师杨国伟也通过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官微,解释了高铁上为什么不卖泡面:

为了提高旅客舒适度,在列车上安装了空调装置、冷却系统和换气系统,就需要布置进、排风口位置,让新风进入,旧风和空调冷凝水顺利排出,否则因无风冷却而导致温度过高,使空调等电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理想状态是进风口布置在正压区,排风口布置在负压区。但由于高速列车采用双向运动模式,即头尾车都是驾驶室,无需掉头,只要驾驶员从头车交换到尾车即可。这样进、排风口位置的压力方向会随迎风面和背风面而变,风口位置只能布置在列车表面压力比较稳定的区域,造成高速列车比火车新风交换能力弱。

加上为了隔离车外噪声的传入,满足噪声规范的要求,高铁车厢气密性好,各种气味不易散发出去,只能通过排风口排除。因此,为了旅客的乘坐舒适,高铁上不售卖方便面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500

杨国伟在SELF论坛上

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杨国伟一并释疑了多个问题,他还指出“可能在未来五年,我们就能坐上中国创造的600公里磁浮列车了!”

质疑1:中国的高铁技术都是从欧洲和日本“借来”的?

杨国伟:其实我们国家研究高铁还是很早的,从1990年开始论证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铁,接着就布局了高铁研究的项目,一直到2002年左右,研制了很多高铁,但当时我们的工业基础比较弱,技术力量也比较弱,这些研制的高铁经常“趴窝”,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怎么办?引进的高铁技术?不对,引进的是生产线,别人的技术根本不卖给我们。我们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一个过程。

质疑2:中国高铁的车型纯粹模仿国外?

杨国伟:我们从1990年开始研究高铁。从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我们国家开展两部联合行动计划。什么叫两部?就是当时的铁道部和科技部。2008年2月2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当时国务委员陈至立代表国家签署两部联合行动计划,当时我也参加了,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我们要针对京沪高速铁路,研制自己的车,这是一个大任务。我们后来还针对环境问题研制高寒列车、防沙列车……还在研发6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等等。

质疑3:中国高铁还要为专利费买单?

杨国伟:我们已经在世界上申请了大量专利,并且经过了世界评审机构的全面评审。至少目前认为从380A到后面复兴号,中国是具有绝对知识产权的。

质疑4:中国高铁无法应对极端天气?

杨国伟:西北一年大概有280天平均风速达到6级,我们就研制了防风沙列车;为了应对东北哈大线的极端低温,我们就研制了能忍耐零下40-50摄氏度的高寒列车。中国现在从列车上面已经往谱系化发展,满足了不同环境适应性的需求。

质疑5:中国高铁缺乏创新能力?

杨国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方说,我们从日本引进的车最高时速是250公里,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把它变成一个最高时速380公里的车。我们还在研制双层高速列车,打算将载客量从提高一倍。同时,我们也正在研制时速600公里的磁浮列车,并且打算像高铁一样把它做成一个系列;可能在未来五年,我们就能坐上中国创造的600公里磁浮列车了!

杨国伟演讲视频:

来源:中国青年报、公众号“SELF格致论道讲坛”(ID:SELFtalks)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