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火箭造高铁的马斯克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贾跃亭
刚刚把火箭送上天的美国当红“科技明星”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现在又要开始挖隧道建超级高铁了。2月20日,这位SpaceX和特斯拉的创始人在推特上兴奋地宣布,他成功取得了“初步政府许可”,建造华盛顿特区到纽约之间“超级回路”列车(Hyperloop)的隧道。建成通车之后,从华盛顿特区到纽约只需要29分钟。相比之下,现在同样的路程坐火车需要至少三个半小时。
按照马斯克的设想,“超级回路”列车的磁悬浮吊舱会以最高每小时1223公里的速度在接近真空的地下隧道之中往返穿梭。这种交通工具将比火车更快、比汽车更安全、比飞机更环保。
是不是听起来很像科幻小说?
超级高铁可能吗?
这不只是听起来像科幻,而是确实就是科幻。我们这个落后的地球目前可能还配不上如此超前的点子。
就技术上来讲,马斯克的“超级回路”目前面临三个严重的问题。首先,“超级回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根据设计,为了减小空气阻力,列车所处的管道是接近真空的。这样一旦管道外壁出现任何微小的裂缝,喷涌而入的空气都会让里面行驶的列车立刻失控加速,酿成同一管道中所有行进中列车的毁灭性事故。除此之外,任何两列列车之间的碰撞也会在管道里产生以声速行进的压力波,导致连锁效应,瞬间摧毁管道中正在行驶的其他列车。这样的“铁路”一旦投入使用,工作人员连拉故障警报的时间都没有,所有人就都死了。康奈尔大学化学家、科技博主菲尔·梅森(Phil Mason)为此特地在实验室里建造了一个微缩版的“超级回路”证实了马斯克号死亡列车的破坏性威力[1]。
其次,“超级回路”列车所需的特殊线路管道几乎不可能被造出来。目前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也就五十多公里[2],而马斯克张口就要打通几百公里长的隧道,还要让隧道铺设的管道维持接近真空的状态,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我们先不考虑“超级回路”那几厘米薄的管道外壁是否撑得住这么大的压力,仅仅是修一段300多英里长的管道就大概需要抽掉200万立方米的空气,而人类目前建成的最大的真空仓也只有3万立方米。维持如此大体积的真空管道尚且无法做到,更别说在管道里面放置磁悬浮列车了。
第三,成本问题。根据马斯克的预估,“超级回路”列车线路的造价是1700万美元每英里[3]。然而根据昆士兰大学工程学教授尼古拉斯·麦克莱恩(Nicolas McLean)[4]和加州伯克利大学农业和资源经济学教授马克尔·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5]等人的详细计算,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项目建设的实际造价至少是马斯克预估的十倍。对于这一问题,美国政府也持怀疑态度。运输部去年发布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考虑到所使用的技术目前尚在概念阶段,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和预算开支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这个铁路系统腐败到根、火车时速和一百年前基本一样、地铁站里老鼠遍地跑的国家(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中国高铁为什么不符合美国国情》),很难想象重新建一整套超级高铁线路的计划有任何付诸实践的可能性。要知道纽约市最近的一次地铁线路延展工程一共只修了3公里,花费却高达45亿美元,从提案提出到通车载客用了整整98年的时间。布隆伯格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毫不客气地指出,“任何具备一点交通领域常识的人看到马斯克说获得了政府许可建造超级回路列车的推特之后都会翻白眼”[6]。
如果马斯克想要在美国建成他设想的“超级回路”列车,除了需要寄希望于技术奇迹,他还得祈祷政治奇迹也同时降临。在现在这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第一个奇迹是否会出现很难说;以我们对美国僵化低效的政治体制的了解,第二个奇迹能不能发生,大家心里多少有数。
马斯克在推特显摆的所谓“政府许可”只不过是初步勘察和挖掘的许可,距离“超级回路”实际开始隧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以美国奇特的政治体制,就算是白宫全力支持这一项目,最后它也未必能建成。由于马斯克的超级高铁要穿越市中心,他必须一一获得途经各个州和市的许可,然而根据纽约市市长新闻秘书埃里克·菲利普斯(Eric Phillips)的推特转发评论,纽约市政府这边在马斯克发推特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考虑到加州高速铁路项目自从2015年开工到现在,竟然还有一半多的土地没买完[8],马斯克未来会遇到多少地方行政上的阻碍可想而知。对此,《连线》杂志直接断言,“非神力所不能为也”(It takes something nearing an act of God)[9]。
总而言之,无论从工程技术还是政治运作的角度来看,马斯克的超级高铁梦都是个大坑。
然而很多人却并不这么认为。
马斯克——创新者还是投机客?
近几年来,随着媒体无休止的“造神运动”,笼罩在马斯克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从“科技创新天才”到“尼古拉·特斯拉再世”,还有人干脆说他是来拯救地球的“火星人”。就像当年的“乔布斯崇拜”一样,马斯克的狂热粉丝们已然建立起了一个亚文化的小圈子。
就在马斯克发推特炫耀自己获得了那个没什么太大用处的“政府初步许可”之后,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高调报道,好像马斯克的“超级回路”马上就要通车了一样。
几天前“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之后,各种耸人听闻的文章也在网上层出不穷,比如下面这篇奇文,标题是《他一个人,打败了中国美国俄罗斯》。
事实上马斯克能有今天,还真得感谢国家和人民。当年SpaceX在创立之初很快就烧光了全部家底1亿美元,造出了几枚火箭,然而前四次发射全都爆炸了。就在公司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危急时刻,美国宇航局(NASA)伸出援手,赐给了马斯克一个16亿美元的救命大合同。如果没有国家队火中送炭,SpaceX早在2008年冬天就倒闭了[10]。
马斯克终究只是马斯克。他既不能以匹夫之勇单挑世界大国,也不是媒体所渲染的伟大“科技创新者”。
两年前马斯克在可汗学院的访谈节目中曾经大言不惭地讲“大部分科研论文都没用”云云[11]。在今天这个优伶、商贾的影响力远远大过学者、仕人的资本和娱乐时代,类似的反智言论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但是听到这样的话从马斯克这个靠技术赚钱的人的嘴里亲口说出来,还是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寻真理,本身就不追求直接可见的效益。但是科学发现往往能刺激新技术的诞生,而新技术又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科学“无用之大用”。马斯克涉足的互联网、再生能源和太空探索三大领域都高度依赖科学和技术研究。马氏商业帝国的一砖一瓦都建立在过去的几百年科学和工程领域先贤的研究之上,没有那些“没用”的科研论文作为理论基石,只凭他一张嘴根本造不出汽车也发不了火箭。
一个本身没有给人类文明贡献任何科学理论,而且还得意忘形地到处散播反科学言论的人,完全配不上“科学创新者”这几个字。
要说他是“技术创新者”也名不副实。现在很多被人们当做“马斯克创造”的东西实际上全都不是他(或他的团队)最先创造的:火箭复用技术半个世纪前就有人研究了,第一个成功进入太空并且实现火箭垂直起降回收的是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的“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全电动汽车(all-electric cars)就更不用说了,早在九十年代福特、通用、本田、丰田等大公司都造过;特斯拉和SpaceX合作设计的“超回路列车”(Hyperloop)则完全是照搬半个世纪前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H. Goddard)的“真空管道列车”(Vactrain),等等不一而足。
马斯克不是“科学创新者”,也不是“技术创新者”。他没有为这个世界带来任何新的科学和技术。他只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企业家,不断地改进和重组已有的技术罢了。马斯克的特长在于调配资本、聚合人才以及营销炒作,顶多可以称作“从1到10”,而不是像他的合伙人彼得·蒂尔在畅销书中吹的那样——“从0到1”。改进和重组技术,以及马斯克的那些商业能力当然也极为重要,但是和“马斯克粉”的无度吹捧基本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马斯克不仅无法和他所崇拜的工科奇才尼古拉·特斯拉相提并论,就连剥削特斯拉的那位黑心商人托马斯·爱迪生他都没法比。爱迪生至少是一个天才商人,他所创立的通用电气公司历经一百三十多年,至今治强。而正“悬浮”在“真空管道”里做着“超级高铁”春秋大梦的马斯克,似乎忘了四个轮子在地上跑的特斯拉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天上、地下
仰望星空之后,总得回到现实。
就在不久前SpaceX“猎鹰重型”火箭把一辆浪漫的樱桃红色特斯拉汽车送上太空的第二天,马斯克的特斯拉就公布了该公司史上最大的亏损账单。根据财报显示,特斯拉在2017年的第四季度亏损了6.75亿美元(约43亿人民币)[12],保持了十多年持续亏损的不及格表现。
外星人很酷,但他们不会掏钱。特斯拉的汽车在天上飞得再高再远,最终还是必须想法卖给地球人。而马斯克现在在地球上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特斯拉的高成本和低产量。
特斯拉公司眼下最大的难关就是“三型”汽车(Model 3)的制造成本一直降不下来,现在卖一辆亏一辆。而成本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特斯拉用的是松下制造的三元锂电池。这种电池除了造价贵,安全性能差,还存在很多短板,特斯拉通过堆积电芯数量的方式克服了这一部分缺陷,以用户最容易感知的性能和续航里程掩饰了需要用户长期使用才能发现的电池问题[13]。
中国的汽车厂商比亚迪早就看透了其中利害,所以果断选择自主研发磷酸铁锂电池,极大提高了安全性并降低了整体成本。这也正是炫酷的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无论销量、营收还是盈利都远远比不上比亚迪的关键原因之一。
目前主打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亚迪今年还将扩建三元锂电池厂,致力于克服目前三元锂电池存在的诸如安全问题等诸多短板,和一贯擅长生产三元锂电池的日韩厂家逐鹿中原。
比亚迪的电动车销量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厂商,比亚迪还是占据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纯电动卡车生产商,特斯拉拿什么追赶?
特斯拉现在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无法完成按期量产的既定目标(实际上特斯拉在历史中从未成功实现过任何自己制定的生产目标)。马斯克去年11月夸下海口说年底公司可以达到一周制造5000辆“三型”汽车的生产目标,然而特斯拉第三季度总共只造出了260辆,和他吹的牛差了十倍以上。直到今天,生产进度远远落后于目标的特斯拉也不愿公布他们究竟正在造多少辆“三型”车[14]。
马斯克说,特斯拉2017年会生产20万辆车(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15][16][17][18],实际只生产了103020辆),2018年会生产50万辆(?),2020会生产100万辆(??)。如果说这只是马斯克的乐观主义导致他对未来的估计有些夸张,不应苛责。那么下面这一情况又该作如何解释?
马斯克曾宣称特斯拉已经获得了50万辆“三型”汽车的预付订单,然而第二天改口说其实只有45万辆(这个更改过的数字很可能还是有很大水分)。马斯克后来干脆拒绝更新真正的预定量,也不像其他汽车制造商一样公开特斯拉的月销售数据[19]。
一次又一次夸下海口,一次又一次出尔反尔。拿自己拍脑袋编出来的数字圈钱,这恐怕都有集资诈骗的嫌疑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到现在还没调查特斯拉的违法行为,这才是真正的商业奇迹。
回顾马斯克的创业史。早年成立PayPal赚了一大笔钱,然后果断离场套现去发展特斯拉汽车。特斯拉常年亏损,可是市值却越估越高。待马斯克拿到这些新投资之后,就开始烧钱启动更多的项目。这种病态的商业模式完全不考虑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是否能实现盈利,而是靠“贩卖未来”得以维系。继特斯拉之后,“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前景目前来说还是一个大大的“X”,然后又出现了“太阳城”(SolarCity)、“超回路列车”(Hyperloop)还有“神经连接”(Neuralink)等等,一个比一个更吸引眼球,一个比一个脱离实际。然后用这些噱头吸引来的新投资填旧项目的亏损,拆东墙补西墙。只要能保证美元源源不断地涌入,他就能把这些梦永远做下去。
大家有没有觉得十分眼熟?除去一些“科技名词”,是不是和教科书级别的庞氏骗局很相似?
拥有远大的理想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理想作出具体行动。
如果总是拿着梦想到处招摇撞骗,然后用骗来的钱去继续编织新的梦想,肆意挥霍他人的信任而不去兑现自己之前的承诺,那么再大的梦想也只不过是泡泡而已。
是泡泡,总有破裂的那一天。
References: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Fesa01llk
[2] https://www.wikiwand.com/en/List_of_longest_railway_tunnels
[3] http://www.spacex.com/sites/spacex/files/hyperloop_alpha-20130812.pdf
[5] http://america.aljazeera.com/articles/2013/8/14/economists-don-tbelievethehyperloop.html
[8] http://www.latimes.com/local/california/la-me-bullet-cost-overruns-20170106-story.html
[9] https://www.wired.com/story/infrastructure-hyperloop-nope
[10]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u/2008-elon-musk-broke-divorce-tesla-spacex-2014-10
[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vDwzmJpI4io
[12] 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42980841
[13] http://www.tmtpost.com/3067612.html
[14] https://www.cnbc.com/2018/02/08/we-still-dont-know-how-many-model-3-cars-tesla-is-making.html
[15] http://ir.tesla.com/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1019685
[16] http://ir.tesla.com/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1032479
[17] http://ir.tesla.com/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1042449
[18] http://ir.tesla.com/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1053245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