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世济民”传统就很有温度,但感觉中国大学的经济学没怎么教啊……

大学的经济学课程是否过于冷漠?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贝一明】

虽然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研究,我并未在中国而是在韩国的大学教书。我带的本科生几乎都上经济学课,可能中国的本科生也是类似情况。这真让我羡慕。遗憾的是,我以前没有机会学经济学,如今在这方面也没有底气。所以我有意在自己的韩国与东亚史课堂上问学生一些经济现象方面的问题——我是真的不懂。

具体问到经济对政治与社会的影响时,有件事让我对韩国与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心生疑虑:我发现自己读过的经济学资料竟然比上过几年经济学课程的大学生还多。我问他们经济理论的基础有哪些,而他们在“经济学”课上不仅没读过亚当•斯密、马克思•韦伯、卡尔•马克思与约翰•凯恩斯的主要作品,甚至没有接触过托马斯•皮克迪等当代经济学家的论述。

我深感诧异——就连身为文学教授的我都读过上述理论家的部分经典作品。一个学生这样辩解:经济学教材上有介绍重要经济理论的短文。他们上的经济学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利用高等数学解决特定问题,但丝毫不涉及经济学的实质。

从利率到赤字,再到通胀与价值,经济学的方方面面都同自然法则、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列在教科书中。要是有人觉得学生只需要计算,不通过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的调查(更不用说科学调查)就能证实那些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观点,这种想法简直荒谬至极。

我在与学生展开的交流中重拾了信心。毕竟许多思想家已经拿出极有说服力的论据,说明经济学的“法则”只在最狭义范围内存在,而且“经济”这一概念具有文化特异性,同时受政治与人类实践影响;因此与文学和艺术史一样,经济学是一个领域,更是一门科学。

我认为经济学课程最重要的内容是对该学科的哲学原理与历史渊源加以介绍:历史上,人们对社会、国家、货币与商业的想法如何演变,以及上述元素如何互动进而形成我们今天的“经济学”。除此之外,还应该讲解不同经济学家的观点,讲解不同时期经济的概念有多大程度的差别。

此外,关于金融与商业行为伦理意蕴的切实考量也很重要。经济学与星体学不同,与政治学类似:都是由人类所创造的学科,涉及到价值判断,需要对其功能与产生结果进行道德上的评判。

关于经济伦理的观点并不是我的奇思妙想。从西方的托马斯•阿奎那到东方的孟子,长期以来,大量学者都认为经济与政治的道德元素十分重要。我不知道怎么能把对经济的研究与关于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割裂开来。

中国也有自己伟大的经济学传统,在儒家经典中体现得尤为有力,而且可能比西方早。大学的经济学课本里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介绍,但是宋明清已有不少的学者从事经济学研究。今天的“经济”这个概念,本来不是像一种运动的机器是跟伦理无相关的东西。经济就是经世济民,是指怎么管理社会从而帮助人民获得富足与幸福的生活,这等于是说经济的基本出发点是一种道德信念。

如今中国跟韩国正面临巨大的经济挑战,学生们仅凭在经济学课上学到的各种计算方法根本无法应对。不论是全球贸易系统崩塌、陷入孤立主义与民族主义(据认为这对韩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还是贫富差距的加剧,下一代人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包含着文化与政治的要素,仅用数学方程式是解决不了的。韩国的大学把经济学当作微积分来教,恐怕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