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山东人,讲一下我的高考

 趁着热闹,我来讲一下我经历的山东高考。

1. 时代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设计师说过,“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山东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是中国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城乡差别、东西差距,在山东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所谓的公平,在山东的设计是东西均衡,适当照顾贡献大的三个工业市。传统上分数线最高的三个市:威海、烟台、潍坊。山东各地级市的分数线,对于各市前10%无所谓,对于胶东的后20%-30%可能也无所谓:如果全省划统一分数线,那就违背了山东人传统上的“中庸”之道。

因此,在我所知的本届及上下两届,山东的高考招生是分地级市设定本科名额然后划本科分数线,但是专科却是全省划分数线。自费和委培,不能简单地从名头上看,实际上也是统分,只是学费贵了一些。至少是招生简章上能够看到的,都可以报。因此,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全省范围的,而是本市的其他学校和考生

我高考时候,实行“裸分制”。对于标准分的实行,我也没有关注过实际实行的时间。难道意味着全省划线?毕竟,样本不够的话,标准分的意义不够大。

2005年,我外甥女高考的时候,我知道她的成绩也是“裸分”而不是标准费

2. 家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大爷和父亲都没有上大学,感到很遗憾。

我父亲是普通农民,把自己上大学的期望寄托到了我们姐弟身上。但是,我初中毕业之前,他很希望我上一个小中专,因为可以提前冲出农门。

我小的时候,还有生产队,也就是农业集体化的时代。麦收时,看着村里人小推车推着麦捆汗流浃背地上坡,我觉得靠自己从小就瘦小的小身板干不了这个活。

参见电影:《咱们的牛百岁》,各位对于胶东的农活会有一个了解。

因此,您可能会理解,为什么师范院校在山东招分那么高:提前批(不影响后面的志愿),包分配,无学费,补贴也高。是的,那时候上大学仍然有伙食补贴,根据地区和专业有所区别。

3. 高考

幸运的是,我上了高中,没有上“小中专”。这是我父亲当年上的高中,也是我大爷上的中学。1992年我高考之后变成了所谓的“省重点”,其实没有任何一个高校来这里收“保送生”。

1992年高考前三到四个星期报志愿。志愿里面包括提前批、本科、专科、大中专、自费等,每类似乎四个,包括了“是否服从分配”的选项。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对于“是否服从分配”都填了“是”,因为那时候的普遍逻辑是,只要有大学可上就行。

我报的提前批学校是那几年在山东招分最高的学校。这一所学校的特点是,没有保送,直到2010年代才有保送。比我前两级,有一位女生考上过,很多老师没有听说过。我的同班同学,郑州的,说起这所学校,邻居的反应是,“孩子有学上,不错”。

考得好不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我有时候会感叹:那时候如果把蚊帐里面的那只蚊子抓出去,如果考数学的时候没有分心,如果那年的题目再难一点……

客观地说,1992年高考的题目是中等难度。多重的dependencies出来了最终的结果,对我也是公正的。

4. 成绩和通知

1992年胶东大旱。发榜前后,我跟着父母去浇地。一天下来,什么精神都没有。更何况,晚上还可能停电。

发榜的第二天,邻居一大早跟我说,有线广播里面报出了本县的文科和理科最高分,以及本县多少上本科线,等等。我骑着自行车十公里到了学校,迎面是一个球友,他高喊,“兄弟,你怎么才来?都在等着你呢!”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五六个同学和班主任异口同声笑眯眯地说,“xx,你落榜了!”我知道球友没骗我,因为他当时跟我说的是“兄弟,你是第一”!

小小的县里不会有所谓的“状元”这种说法。如今的跨马游街、大红锦袍、巨额奖金,看起来真的很威风。

上了大学之后,身边的牛人太多了,但是省里的第一和第三的商业价值差别太大了,我年级的很多同学被约稿:“高考状元告诉你怎么XX”,但不会有人来找全省第二或第三去写高考经验。我的隔壁班的女同学就是省里的第一(少数加分之后)。

5. 坏运气

高考是7月7-9日。同学们在7月5日与在县城某单位实习的某大学的学生一起踢球。

我最好的同学之一,现在成了老王,大专毕业。他只跟我说起,“我背对球门,倒勾,打在门角上,就是没进,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他和另外一位同学分别距离我们那个地级市的本科分数线差一分,一南一北,去了两个兄弟院校(“xx”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之后进了同一行业。

一如每年高考,总有人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有人谦虚地或者嚣张地说自己幸运,也有很多老师和同学感慨某人考得不好。

6. 老师的指导

我的班主任比我们同学大五六岁,第一次带毕业班。他不是名校毕业,但是对同学非常真诚,就像大哥;对于我这种不太听话的学生,适当的时候网开一面。班主任和我们一起踢球,帮我们在副校长面前努力圆“为什么不午睡却出去复印资料”,班里与其他班因为小事集体冲突时他冲着对方班主任跳脚……我在工作中经常期待领导给予特殊的待遇,可能在那时候埋下了种子。

坦率地说,县级重点中学的老师,对于很多学校并没有听说过,能够给的指导有限,尤其是我的班主任第一年带毕业班,经验不足,甚至有些保守。究竟是专业重要还是学校重要,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走”(这个说法,非常胶东)了多少学生,是学校和教育局考核的指标,不同学校的权重,在我1992年高考时没有那么重要。

7. 操作

高考是否可以有操作?我只能说自己的感受:高考是中国最为公平的制度,如果不是世界上最为公平的制度;它改变了无数的寒门弟子如我的命运。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体系可以比中国高考更公正。与美国的同事说起希望孩子上什么学校,得到的回答是,“不是我想什么,而是我们这种中产阶级家里该上什么学校……藤校?可以操作,但是超过了我的能力。南方哈佛?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我家的孩子也就上个州里的好大学……

但是,当时在山东如果可以跨市高考,那么首先是是否上得了本科的问题,所上的大学大概率没有不同;如果山东考生到了其他省,结局大有不同。

少数民族包括回族可以加二十分,高水平运动员加分,优秀学生干部加分,是一个很值得回顾的话题。地级市的田径运动会上,过了线可以承认二级运动员资格,如果我没记错,山东加20分。地市级球类运动的集体前两名的主力队员,获得二级运动员资格,可以加20分。遗憾的是,我所在的地级市,如果组织过高中的球类比赛,也是市里的有限几所学校的禁脔,不会有通知到县里的。

那时候,山东没有所谓的一本线和二本线,但某些省市还有一本线和二本线,上了线学校可以差额提档。问题是,一本线和学校的分数线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8. 复习班

复习班还没有被禁止。也没有很多人说的后来的复习生加十分或者应届生加十分这一说,毕竟一年加一年地垒下来,你说什么叫公正?复习班的同学,很多人和我关系很好。没有听说有人不交复习费。有的人是被家里推来的,有的人是高考时候发挥不够好想考更好的学校,有的是屡败屡战一定要跳出农门。

我高考的那一年,复习班进后来叫做“211”&“985”&"C9"的同学颇有一些。

9. 留在最后

我给很多朋友推荐了“观察者”网站,因为这是一个不追热点、可以好好说话的网站,就连西西河的“晨枫”都来了。

朋友,如果你知道我是谁,不必说破。

如果被labelled“自干五”,我不否认,甚至还有些荣幸,因为我现在多少有能力自己带干粮了,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小粉红”,这也太看不起我了。我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哪怕在美国的时候我也这么说。

2019年7月9日,改了错别字,改了表达不准确的说法。我努力全部标出来。有这些标出来的文字,不怕被认出来。

祝所有的高考考生心想事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