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散人:“方方日记”跨语种出版,这时间也太“仓促”了

先把丑话说在第一行:我不反对“方方日记”出版。

500

这牵涉到个人理念,也是法律赋予国人的权利。再加上我个人大概算是了解国外的图书出版状态,别说这么本书了,各种针对政府的阴谋论那都是专门的门类,不但是针对中国,针对他们自己政府的都有的是。

这么本书就能提供“反华子弹”,某些官员的的昏聩行为,那就是提供原子弹了。

正如胡锡进老兄说的,这个不算事儿。

但正如我个人旗帜鲜明的挺方方老师写日记一样,这次也要明人不说暗话的跟方方老师提一些意见与建议。

首先,“日记”这个文体具备了“当时”的时效性,以及“即刻”的信息与思考,是展现微观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保存在自己书桌里,或者哪怕是在网上留存,作为原始样本的记录是没问题的。

一旦需要出版,原本的文字或许不用订正,内容必须要加注释,标注某些事件或许是日记作者误记;有些事件有争议;有些事件结果如何。

而且这种订正、注释应该在原文的本页提供,大多数人读书很难逐条去翻注释。

其次,某些并未有科学定论的结论,不宜用在封面。比如说武汉是不是发源地,这个确实不好说。第一个爆发地基本可以确定,但是不是发源地,目前大概还没有定论。

第三,关于“极左”。

话说作为还能发言的、没剩几头的“公知”,大概我与我的一些朋友、网友是算不上“左”,更说不上“极左”。

但很多人确实不喜欢这次如此匆促的出版。我们大多从事过出版行业,跨语种出版也有接触,这么短的时间,从翻译到注释、再到体例、设计,再再到信息的核实,不能说做不到,也确实仓促了太多。

我个人建议,方方老师如果真的想给这次疫情留下一份个人角度的“立此存照”,还是要自己或者与助手一起完善这份日记,主要是完善其注释与订正,然后再考虑跨语种出版比较好。

做为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作家,留下的文字还是要经得起时光打磨才是最终的追求。

全部专栏